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大家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语2.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诵全文。3.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的胸怀。本文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我们学过他的《浣溪沙》,能背诵出来吗?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译课文。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愉快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考虑,想到于是,就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卧,睡共同,一起徒步徐行院里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原来是,连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连词,只是,不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而已,罢了1.请看图片,说一说可用本文中的哪几句来描绘?课文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短文分三层,概括层意,并指出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②“……盖竹柏影也”——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待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记叙)叙述写庭中月景(描写)写景抒发内心感受,表现旷达胸襟(抒情)寻伴夜游庭院月色月下感叹问题探究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皎洁空灵皎洁空灵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简要赏析,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闲人”的含义有哪几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