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于永正谈备课(二)VIP免费

于永正谈备课(二)_第1页
1/3
于永正谈备课(二)_第2页
2/3
于永正谈备课(二)_第3页
3/3
于永正谈备课(二)作者:于永正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我书架上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通史》等工具书,书案上还有电脑。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更是离不开,老师板书时把笔顺搞错是很要不得的。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有一次在长春上作文课,要和一位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我问该生姓甚名谁,他答:“冯羽商。”他反问我:“从这个名字您发现了什么吗?”我问:“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妈妈。”“你妈妈一定懂音乐。”他笑了:“对,她是音乐老师。”“宫商角徽羽,古代的五音。你这个‘商’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2’,‘羽’相当于简谱中的‘6’。”学生专心地听着这一段小插曲。他们从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文化?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说:“我上课用了半个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大意是这样的。接下来便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前面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都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让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但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几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写在书上。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作为名言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问茨威格是什么人,可能有人也会问罗丹是什么人(也可能有少数学生知道),接着会问茨威格那天下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出上述感言。(事实证明我的预料是正确的)这样,我便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自找答案。找答案不是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答案找到了,证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描写的形象逼真,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最后决定让学生写写感受。这课书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于永正谈备课(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