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王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一、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莞尔一笑应接不暇”等,我采用课件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暇、嫣”等,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如“暇”:是空闲的意思,和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也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由表形旁的“日”和表声旁的“叚”共同组成。“嫣”也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由表形旁的“女”和表声旁的“焉”共同组成。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我更是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脊梁”一词,我引导学生说出词的本意“人体后背中间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花的“脊梁”是指“花朵的枝干和叶子;教学“莞尔一笑”时,让女同学用“莞尔一笑”做动作,从而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轻轻一笑”(多指女性);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再重点理解“锦”原多指古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结合词语理解到花团锦簇“锦”指的是花的颜色美丽。引导学生直观看图来理解“团”“簇”是花很多很挤的意思。之后再对这个词做一个整体的理解。还让学生通过想词来帮助理解,如: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还想到了那些词?学生交流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文中用“花团锦簇”写出了花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色彩美。这样既对词语加深理解,又丰富了学生词语。在教学“应接不暇”时,先理解“暇”是什么意思?再引导理解文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过来,没有空闲。。我趁机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走进商场,一件件商品琳琅满目,眼睛看不过来,没有空闲,是“应接不暇”。爷爷80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爸爸妈妈忙的招呼不过来,也是“应接不暇”。让学生说自己在生活中已有的这种体验:除夕夜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让我看得“应接不暇”。走进森林公园,一棵棵树木,让我看得“应接不暇”。火车开动时,一列列车厢快速向前,让我看得“应接不暇”。在书店里有很多的书,让我看得“应接不暇”。来到服装店,很多漂亮的衣服,让我看得“应接不暇”。这样既可以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二、注重朗读训练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