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前天是什么节日啊?生:六一儿童节师:你们玩的开心吗?(学生自由回答)沈老师想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买了很多礼物吧,我这里呢也有一些东西(课件展示)你最想买其中哪一样呢?学生举手说自己想买的东西。(简析:从学生买东西入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二、探求新知1、解决问题师:如果你只有8元钱,你最想买的东西钱够的小朋友举手。(学生举手)师:钱不够的呢?(学生举手)师:也有很多小朋友的钱是不够的,那么请钱不够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想买什么?”生:我想买手枪师:这位小朋友他最想买36元的手枪,可是他只有8元钱,还需要多少钱?让学生说:生1:28元生2:18元生:……(简析: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把生活搬入课堂,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采用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主要是看学生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主动地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减法算式。师:你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吗?生:36-8教师课件展示:36-8=3、探索计算方法:师:到底36-8等于多少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草稿本,你自己算一算,会算的小朋友你可以直接算,不会算的,你可以借助桌上的小棒。学生独立计算(简析: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老师就请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是全班学生都会了。这就是所谓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可能它既能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所以效果好象还好。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很彻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所以,我尝试让学生独立计算,获得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体验。)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生1:6不够减8,去向3借一个来,6变成16,16减8等于8,3变成了2,所以就是28。师:这个同学的方法听懂了吗?教师请听懂的小朋友再说一说。生2:(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6-8=8、20+8=28)。生3:6减8不够减,把30里面的10借出来,就变成了16,16减8等于8,30变成了20,20加上8等于28。师:小朋友都听懂了,那么我来考考大家,36-9=?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做一做吗?(学生思考)生:等于27,我和他的方法不一样。36-9就是36先减掉6等于30,然后还有3个没有减掉,所以30-3等于27。师:其他小朋友听懂了吗?生:我听懂了,他的意思就是说先把9分成3和6,36先减6,再减去3。(教师板书:36-6=30,30-3=27)师:这种方法沈老师出一题给大家做一做。板书:34-5学生集体做题并汇报:生1:34减4等于30,30再减1等于29师:真不错,他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生2:我用沈卓的方法做:34-4=30,30-1=29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了两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生:5减去4等于1,30再减去1等于29。师:这种方法你们听得懂吗?生:他就是说5-4=1,30-1=29。师:嗯,你听懂了,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说说36-8这题吗?生:8-6=2,30-2=28师:为什么8-6?学生和教师:因为6-8不够减,用8-6多减去了2个,所以再用30减去2等于28。(简析: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答的方法,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完成的很出色。在这个环节,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自然,不能强求,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自我探索的真正价值和乐趣,衡量每个孩子的尺子应该是不同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才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所在。)三、巩固练习:1、继续解决问题:师:36-8我们已经解决了,买一把手枪还需要28元,还有哪些小朋友想买的东西钱不够,还没有解决的?生:帽子和手枪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师:刚才有一个小朋友想买这个背包,你能帮助他解决吗?请小朋友在草稿本上计算一下,他还需要多少钱?学生计算。师:谁能帮助他解决?生:他还少37元,4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