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记叙文的神奇视角VIP免费

记叙文的神奇视角_第1页
记叙文的神奇视角_第2页
记叙文的神奇视角_第3页
“我”:高考满分记叙文的神奇视角电影《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看社会,获得了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考察近年各省市作文阅卷情况,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编类的创新式记叙文,“我”也成为文章运思成篇的线索人物,成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主要视角或唯一视角。这些佳作,或感人肺腑,或动人心弦,或荡气回肠,或含蓄蕴藉,或余音袅袅,让人产生含味不尽的思考。“我”的出场,带来的是在应试环境中容易进入写作情境,使应试者产生不愁没话说的写作效应。应试文要进入写作情境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但是“我”的出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容易使写作者(应试者)进入角色,进入现场,进入情境。当置身现场“心中有人”,当拟想和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或向好友倾诉,或与客人交流,或对公众侃侃而谈,内心的拘谨会很快消失,忘却压力,远离紧张,从容提笔,思维的表达会很快进入状态语言流畅亲切了,思路顺畅清晰了,情感自然通达了……。此时,即便是宏大题材(比如国家情怀、民族兴亡、历史沧桑的“大我”“虚我”)也会变得有话说。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同学,平时写作水平不怎么样,但是给朋友写信时却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可以写上多少页,这就是设“身”(“我”)处地,这就是“身”(“我”)临其境,这就是“心”(“我”)在现场,因此“我”的出场能较好较快较出色地解决考场无话说的实际问题。2009年江苏的《品味时尚》有篇十分机智而又切合题意的记叙文佳作,“品味时尚,让我们从‘头’说起”,开篇选择了“我”这一合适的叙述角度,颇具声色,好像在对一个朋友娓娓而谈、津津乐道于是心中的感慨、感受、感情汩汩滔滔,奔泻而下:小时候的“平头”、“分头”,初中时的“毛毛头”,高三时的“平头”。从小至今不同时期的“头”之状态纷至沓来,贴近了学生生活,极富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再如2009年湖南作文题是根据阅读唐代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体会的意境与哲理写篇文章,阅卷中涌现一篇记叙文佳作《让我走远看看你》。“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文章以“我”为视角,从小时候父亲教游泳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把“我”扔进水中说起,洋洋洒洒铺叙开来,手不停笔一直写到今天早上高考前父亲又“责怪我不会买圆规”,似乎满篇倾倒的皆是父亲的“狠心”与“距离”,然而它的背后“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文章叙事朴实平凡,滔滔奔涌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父爱,滚滚流淌的语言背后是动人肺腑的情怀。类似的还有同省的一篇《妈妈,孩儿给你叩首》。“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索所到,“我”之情之所系,“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的,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愿意的,也往往是最生活的,最动情的,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谁能说在考试时不能进入情境?谁又会说应试时没有话说?“我”,让写作变得自由活泼,轻松自如,正如海德格尔说:“在这内心(体验)之中,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超脱了与我们四周林立的,从表面看来是保护我们的种种对象的关系。”(转引自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容易使作品产生艺术震撼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一滴露珠,映照在太阳光里,也呈现无限多样的色彩”(马克思),同理,人对生活的艺术感受是因人而异、纷繁复杂的,有人从事感受到人,有人从物感受到理,有人从精神感受到现实,有人从历史感受到未来……而“我”展现了一种独特性,“我”的人生经历有别于常人,“我”的生活状态有别于别人,“我”的感受自然也迥异于一般人。即便是每天“三点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品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学学习各类资料大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