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弘扬人文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与新一轮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怎样在教学实践中以这一精神为指导,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关键词人文教育以学生为本21世纪的教育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因此加强科技教育是必须的,但不应把人培养成为机器“奴隶”;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教育机制,但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经济动物”;我们要向西万发达国家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更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两种教育的基本功能统一起来,就必须以人为本,既要崇尚科学,更要弘扬人主文义。一、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涵义“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精神的养育积累,强调依靠调动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掌握了科学,便是人的科学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它应当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这是我们跨迸新世纪的理性保障。众所周知,在科学领域,可以只有少数杰出的科学家能实现和理解宇宙的奥秘,普通人可以不必理解其内容而享受其结果。他人可以替代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不“懂”科学奥秘并不意味着不能掌握和使用相应的技术。科学、技术、经济等诸多事业的发展可以由一部分人替代另一部分人去完成,而惟独人文精神是所有人、每代人、每个人“份内”的,不可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辉煌成就而替代普通大众的人文精神。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的思想,但代替不了我们的思想,思想的财富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去继承和受用我们当然需要人文泰斗、人文大师,就像我们需要科学巨匠、科学大家一样。然而,如果仅仅拥有人文精英而没有人文大众,就绝不可能耕耘出肥沃的人文土地,也就没有真正的人文进步。人文精神的构建是每个人不可推卸、必须自己亲自介入其中去完成的“份内”事。因此,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从这一侧面我们己感受到为什么人文精神进步比物质文明进步更为艰难的原因。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1、“以学生为本”进行的教学设计是教学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首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有不同的内涵,它实现了教学设计从自发的经验型向自觉的科学型的转变。其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摈弃了“教学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教学观念。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1拉它,这位印第安老人当然可笑,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我们现在许多人沿用的教育方法,其缺点就同印第安老人一样,在于忽视了人本身的动力,同时,也在于采取了缺少主动性的连动方式。如果把这种连动式用到教学设计中去,必然回到以教师为中心。再次,“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是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多向的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就是说,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教学相长”的思想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构成多向式的信息交流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申,不仅传播知识,更要体现高尚的师德,要尊重学生,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得到发展与提高。2、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取代传统备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⑴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⑵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