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风格龙江小学王玉珊一、关于语文“情感教学”风格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等相应的心理反应,同时也表露出人对外部人、事、物的关切、喜爱等诸种心绪。受语文课堂的长期刺激与浸润,我深知: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情感谱曲。语文,本质上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直面这一存在,并经课堂演绎,让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沁人心肺的歌,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理当恪守的天职。为使这天职的恪守化为躬行的业绩,我坚持用感性的方法教感性的语文;坚持以感性的语文教学促使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如甘泉般盈活,并以此引领学生为各自的语言发展及生命成长铺上一层温馨、纯净的底色。而其中浓缩的主旨就4个字:善用情感。二、关于语文“情感教学”风格的构建要素任何合乎科学定义的风格都会以一种系统格局呈现,而系统格局必由诸多核心要素组成。系统,讲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要素,注重滴滴用心,项项落实。就本人所力求的语文“情感教学”风格而言,其系统中蕴含的要素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情感孕就语言,优化表达情感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由心灵、神情、肢体、口头等多种呈示方式及语言成分所奏出的“交响乐”。而语言,恰恰是语文教学及情感表达中一种最为直接的体现。把握内核、饱含情感的语言,往往只消几句话,就能把学生带进所要学习的语文境界;往往只用个把问题,就能让学生思绪万千、心潮翻涌;往往只需一番扼要点拨,就能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在课堂上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于是,“用心锤炼语言”,并使之富有情感特征及艺术个性,是我持之以恒的追寻。教澎湃昂扬的课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教深情脉脉的课文,用低吟浅唱的语言;教景美物华的课文,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教质朴自然的课文,用优雅淡定的语言……是我一如既往的探求。采用如此语言所传递、表达出的效果,是我常驻心头的享受。(二)以情感酝酿预设,滋润生成大凡语文课,不免存有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排序越往后,课的痕迹越淡,境界越高。要步入此“课无痕”,直至“无课”的最高境界,其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情感酝酿预设、滋润生成,让情感成为串联起整堂课的一根红线。一旦这根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并能持续维系住全班同学,教师就能举重若轻驾驭课堂,恰如其分推进教学;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受到感染,低耗高效获得长进。为着这一切,教学预设时,我会酝酿应有的情感,与文本唱和;课堂生成时,我会倾注应有的情感,使师生共鸣。唱和、共鸣中达成“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是我矢志推动“情感教学”风格不断向前走的主轴之一。(三)以情感渲染气氛,感动学生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而“人学”必应注重情感的渲染与熏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拒绝这一铁律。教学心理学强调:只有被本真、丰厚的情感所渲染、包裹、渗透、熏陶时,课堂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注意和思考,才能使学生在久久的感动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力量,实现更多的生命灵动。而要在课堂上感动学生,教师必先感动自己。作为一个性情中人,我曾为文本中十里长街上万众送别总理时的情景而悲怆;曾帮文本中黄土高原上捶鼓的后生们而呐喊;曾被文本中娄山雄关“霜晨月”、红军指战员“从头越”的凄厉、壮烈场面而震撼;曾让文本中桂林山水间展现出的迷人风光而陶醉……这所有的悲怆、呐喊、震撼、陶醉等一经化为真情流露,并使之洋溢于课堂,学生受到的情绪感染、心灵感应及全程感动等也就不难如愿而行、如期而至。事实证明,语文课堂上这种种“情感”的挥洒与积淀,是语文教学中理当持守的紧要一环。当如此情感的挥洒、积淀与学生、文本、教学实现三合一的自然对接,必能使课堂上显现出一种科学的厚度及艺术的张力。三、关于语文“情感教学”风格的形成动能及其影响力以“儿童之情”爱学生,爱课堂上的学生,爱在语文课堂上日有所得的学生……这一切的爱,不横柴入灶,不忸怩作态,均自如地诠释出我内心的情感,并强力地作用于本人有品位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