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黄妙然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之道”这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死了)谁能告诉我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我:“因为你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还讲了喜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本能,他们说的头头是道。”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自然之道》这一课时,我问:为什么一只绿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有的说:“绿龟探出头是出来探情况的,见有危险就返回去。”有的说:“见没有危险就往海里走”还有的说:“这是一只胆小的绿龟。”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出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让学生质疑:其实绿龟们的这场劫难可以避免的。有的同学就想到:向导把绿龟抱回巢穴就可以让绿龟受到那样的伤害。我接着质疑: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寻求答案。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