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王佑军学生作文的学习可以分为三重境界,即“学得——习得——悟得”。明确各阶段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作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在这个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一重境界——学得。“学”篆书写作,上半部指算筹,两个是“爻”,含交错和变化之意,喻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形迹与规律,所以古人一般把理论知识的训练称为“学”,“爻”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的意思。就是说,“学得”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规律,“学得”的基本方式为效法、模仿。“学得”作为作文学习的第一阶段,要重视作文基本概念的厘析和基本规律的揭示,可以叫做“概念性获得”和“模仿性获得”,但不要以为“概念性获得”就是要进行概念的诠释、分析与记诵,这恰恰是这一阶段要力求避免的教学方法。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特别提倡课文(或范文)引路。如教师在讲“倒叙”这个写作点时,提出了“倒叙”的概念“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教师反复讲解了倒叙的步骤,列举了技法,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但是余映潮老师只是依次展现了《羚羊木雕》、《台阶》、《背影》三篇课文的一、二两段的片段后,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一写作点的要领。这个课例告诉我们,“学得”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即使是概念教学或技法教学,也要遵循“举三得一,质从量出”的道理,从案例入手走向规律,从现象入手走近本质。除了案例教学,教师还可以尝试示例教学,如用教师下水文示范,用同学习作示例,或同学习作修改示例等等,体现“手把手”教的策略。二重境界——习得。“习”早期甲骨文写作,即翅膀,象形鸟窝,造字本义为“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说文解字》:“習,数飞也。”即小鸟反复试飞,有“反复练习”和“实践运用”双重含义。与“学”相对应地,古人一般把生活实践的体验称为“习”。就作文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在写作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亲自体验和反复运用,可以叫做“体验性获得”或“过程性获得”。作文本质上和“小鸟试飞”一样是一种实践的技能,正如小鸟不可能依靠“空气动力学”学会飞行一样,学生也不可能依靠“写作原理”学会写作。你得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秘密之一:写作就是恢复身体与生活的关系。要恢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亲自获得对自然的感触;恢复身体与人的接触,亲自获得与他人的交往经验;恢复身体与社会的接触,亲自观察社会万象,获得对社会的观感。像这样浸润其中,反复回放,逐渐淘洗和提炼,才会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素材与观念。这个“浸润”“回放”“淘洗”“提炼”就是“习得”的基本教学策略。秘密之二:文学是人学,作文是关乎生命的探索,写作的规律就在生命成长的规律中。例如在生活中亲历的过程就是叙事的过程,参与的热情就是写作的激情,表现的冲动就是写作的冲动,观察的内容就是细节的内容,情感的升华就是作品的高度,所以能够细腻地观察和反省成长的故事就是学习写作。秘密之三:深度体验是素养提升的唯一途径。“习得”的核心秘密在于体验,包括对文字的反复玩味,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对生活的反复回放,对作品的反复修改……这些“反复”的过程像极了“小鸟试飞”的隐喻。其实,反复的过程就是身体(心智)与规律反复磨合的过程,是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素养与能力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极为缓慢的,教师要有耐心;这个转化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要有信心;这个转化一旦发生,就会形成稳定的能力和素养,就再也不会丢失,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促成这种转化。相对于“学得”而言,“习得”是学习的高级形式,是更有价值的学习。三重境界——悟得。悟,篆文写作,造字本义为“明心见性、发现自我”。《说文解字》:“悟,觉也。”即“觉醒、明白,内心获得深知”的意思,强调“悟”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