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的来历》课后反思我的公开课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总想写点什么来作一简单总结和反思,可是思索了好久却总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今天终于能静下心来仔细捋捋了。我的这个活动来自我们大班本学期的第二主题《小工具来帮忙》。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首先运用了大家常用的猜谜语进行导入,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我发现班级的幼儿非常喜欢动脑子,喜欢猜谜语,从我开始出示谜题到出示答案,幼儿都能聚精会神地跟着我的思路走,由于这个谜语表达的离我们的生活很贴近,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就能理解,顿时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后来想想,其实教育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每个资源都能变成教育的契机。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学活动设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并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因此,我设置的活动目标是:培养观察生活、能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在第二环节加入了科学领域的小实验:比较雨衣、布衣的防水功能。首先,我给幼儿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雨衣在下雨天能穿,布的衣服不能?让幼儿带着问题,在小实验中寻找答案。我发现,每一名幼儿都仔细的看着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似的,为了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主动邀请两名幼儿参与这个防水小实验,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都非常激动,有的甚至站起来观看,通过幼儿的观察、比较、思考,几乎每名幼儿都能准确地说出答案,孩子们的状态投入,语言表达积极,想象力丰富,这让我很是感动。接下来我为幼儿播放了《雨衣的来历》故事视频,通过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知道雨衣和布衣的区别。显然,我又一次抓住了幼儿的另外一个兴趣点,根据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特点,我选择的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实验、动手操作、看图讲述。但不同于小中班的是,我不再给予完整故事,而是选择只给他们一些线索。这样他们不仅要感知事物的表征特点,还要在观察细节后,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这样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可是我却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让幼儿一边阅读主题小书,一边再一次听故事。当幼儿拿到主题小书后,整个活动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有的幼儿只知道看书忘记了听故事;有的幼儿只顾着听故事却忘记了看书。导致在后面的提问环节,幼儿回答的驴唇不对马嘴,使这节好好的活动大打折扣。然后我又进行了故事小结,又让幼儿一起讨论了保护雨衣的方法,并在绘画纸上画出其它的各种雨具。很明显,幼儿在后半部分的表现没有前半部分那么积极。幼儿的思考是与生俱来的,让幼儿独立地思考,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是幼儿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源泉。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加强幼儿的听、说能力,不断地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也可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利用生活中的可供资源来吸引更多的幼儿一起参与,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会比大人搜肠刮肚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