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周彬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ubin0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062)学术思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2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把科研做在“课堂”上还是做在“人”身上?整天都想改变课堂,可就不想改变自己;可不改变自己,又怎么可能改变课堂呢?改变课堂中的自我,是提升修养;改变课堂只是美容而已。要四十五分钟还是要三十年?当我们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有效性时,往往放弃了教师一生的人生有效性。当教师人生没有有效性时,课堂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课堂四十五分钟只能积累经验,而经验除了让人有知,还让人在知识上固步自封,在态度上自以为是。教师,你把自信搁在了谁的身上?当教师全力以赴在学生身上时,失去的却是自己的能力;当教师对学生无私奉献时,学生却在养成无偿占有的习惯。因此,教师是在课堂上影响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3改变“学生情感”还是建构“学生知识”学生智商的原生性:建构学生知识的人始终是学生自己,奠基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失不但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自己,而是学生父母。教师只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责任人。学生智商的开发性:学习成绩=兴趣*方法*智商。学生可改变空间最大的是学科情感,而学科情感也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学习方法虽然可以改变,但学习方法极具个性,更需要学生琢磨;学生智商基本不可改变。学生学习责任归属:学生学科兴趣的责任人是教师;学生学习方法的责任人是学生;学生智商的责任人是父母。4徘徊在学习与教学之间透过学生看教师:教师不是不懂自己,而是不懂学生,教师不是演员,只要赢得别人的欣赏就行了,他还要将演技传给学生。案例:单色的画作;难以理解的学生;珠海之行。透过学习看教学:教师不是不懂教学,而是不懂学习;教学是为了帮助学习,因此了解学习成为开展教学的前提。案例:高考之后的那道数学题;数学课上教师的三种解法。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因材施教已经离我们远去,除了思想还有用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采用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熟悉学生的学习状态;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教学,确定组内合作学习的规则。同时要求学生主动因教施学,并向组内同学靠拢。5教师与学生之间究竟有多远?关心学生还是在关心学习?班主任是对学生情感负责,还是对学生成绩负责;学校要求班主任对什么负责,班主任能对什么负责?当教师对成绩负责时,是关心学习;当教师对情感负责时,是关心学生。我们眼中的学生和真实的学生?社会进步越快,代沟越大;代沟越大,社会进步越快;这增大了区分“我们眼中的学生”和“真实学生”的难度。我们教育并影响的是“真实的学生”而不是“我们眼中的学生”。学生早恋的原因,学生的画,小学生选美!学生眼中的我们和真实的我们?是“学生眼中的我们”,而不是“真实的我们”在教育并影响他们。所以我要了解的并不是反思真实的自我,而是明确“学生眼中的自我”。比如,珠海上课的自己,对学生训话及其结果。6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利益较量”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考试成绩对学生重要,可对教师紧迫。从“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到“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教师的命根”,这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比学生更关心考试成绩;正因为教师关心考试成绩而失去了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力与引导力。班风与班绩究竟是谁的命根?如果有学生迟到,是迟到的人生气,还是班主任生气?为什么迟到的人不生气,而班主任比迟到的人更生气?班主任是因教育而生气,还是因功利而生气?教育责任的转移,并不是帮助学生,而是害了学生。在行政与市场的压力下,教师与班主任承担着,原本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的教育责任,反而降低了教师与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效果。7致力于“怎么教”还是“教什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怎么教”是艺术,“教什么”是科学。艺术多是天赋,科学多是智慧;天赋不可学,科学可研究。群体是在强迫还是在支持:“怎么教”是个人行为,取决于自己的思想与理念,任何外在的要求与建议都隐含有瞧不起与强迫的含义;“教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