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VIP免费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_第1页
1/8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_第2页
2/8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_第3页
3/8
三、有发展的读──读好读好,就是落实读的效果,达到读的目的。真正实现读懂,读明白,读出精华,从中得到启发和滋养。一要重视精读。经典的课文,课文中的精彩处,要熟读成诵,直至背诵下来,使其牢牢印在心灵深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对其中的意蕴便逐步心领神会。二要重视理解。字面上的弄懂只是理解的浅层阶段,深层的理解是要理解内容要旨,理解表达方法。三要实现交流。阅读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读,不一定是交流,读进去才能实现交流。文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文本时,有思想参与、情感交流、心灵碰撞,才得以实现。作为阅读的主体,也只有用心、动情地读进去,才能和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四要选择角度。阅读作品,实现学生参与文本的力度和深度,要善于选择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我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富于概括性,“语少意足”;富于节奏韵律;富于形象性,高度精练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思想认识和情感。感情是诗的灵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古人又讲,“诗言志”。“言志”,就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一切优秀诗作,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我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走入诗境,体会诗味,感悟诗情。例如,我教《古诗三首》,切入的角度、采取的方法、教学的手段都是不同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我设计了由图到诗,问答与问读相结合的方式:看图入诗:图上画了哪些内容(松树、诗人、小孩)诗中哪一句描绘了画面内容?导入第一句。童子怎样回答?(诗的后三句均是答语)学生反复读,整体感知。启发学生根据答语想象诗人的问语。“师傅在不在?”──言师采药去。“师傅在哪采药”──只在此山中。“在山里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采用问读法,读诗、品意、悟情。教师:你师傅在哪里?学生:言师采药去。(这时有学生说:如果我们是童子,不能说“言师采药去”,而应该说“吾师采药去”。)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教师:想见的人没在,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怎样?──失望。此时勾连题目,读题,解题。教师:你师傅在哪里采药?学生:只在此山中。启发学生体会,闻此言,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升起一丝希望教师追问:为什么感到有希望?──此山。教师:是这个给了他希望,怎么读?(学生再读的时候,“此”字就读得不一般了,传达了对“此”字特有的感悟。)教师:山这么多,是在山前、山后,还是山上、山下?学生:云深不知处。启发想象:云深是什么景象?启发学生体会:啊,不好找。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失望。此时,再次读题“寻隐者不遇”,学生将“不遇”就读出了里面蕴涵的情感味道。教师又启发学生:“松下问童子”和“云深不知处”这两句诗,写了那两个景物?(云、松)松树跟隐者有什么联系?云又跟隐者有什么联系?学生领悟到:隐者像松树一样刚强,像白云一样高洁。板书体现文线:不遇──只在──不知体现情线:失望──希望──失望第二首《回乡偶书》,我采取从诗题到诗句再回到诗题,从品词、品句到品情的方法:板书诗题,通过组词初悟题意。“偶”可以组什么词?(学生:偶尔、偶然、对偶)“偶然”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必然)“偶然”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意外的)解题。读第一句,通过找反义词,理解诗意。少小离家老大回。教师:你们能从这句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吗?(学生:“少小”对“老大”;“离”对“回”)教师讲解:“少小”指诗人36岁时,“老大”是诗人80多岁时。作者36岁时怎样?(学生:风华正茂、朝气蓬勃)80多岁时又怎样?(学生:老态龙钟)教师启发:诗人离家时,风华正茂,老态龙钟时返回故里,他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哀伤、伤感)教师:从哪看出“哀伤”?(学生:“老大回”)读出诗人哀伤的情感。教师:从哪里看出是“老大回”?(学生:“鬓毛衰”)读第二、三、四句,通过想象,理解诗意。启发想象外貌:此时此刻诗人是什么样子?(学生:鬓发斑白、眼花背驼、手拄拐杖……)启发想象心理活动:从“乡音无改”,诗人心里会想什么,说什么?从“鬓毛衰”,诗人心里又会想什么,说什么?儿童“笑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