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二冬》有感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二冬》拍摄的大量取景地点,是我和导演杨先生共同的故乡,曹川镇。不管走多远,每每,我都在尽心竭力的推销着我的故乡,不管是在坦荡如砥的沃沃中原,还是在水乡飘歌,杏花烟雨的江南,我常常问自己:是怀念吗。是追忆吧。抑或是痴恋。对师长,朋友,眉目如画的知己,我这样动情的描述着我的故乡:那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小村庄,四季分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山下有清泉,一条小溪潺湲流过,用清水打扫了我的"听水小轩",抓几尾青鳞青甲的鱼儿,屋里顿时生动起来,夏夜,清风徐来,千百种虫儿在小村的四周,此起彼伏竞相咛哝,可以读读我那线装的泛黄的书本,写写让自己欢喜的文字,窗外的芦丝在生长了,有了声响······此时,众人眼里,全是艳羡。我们故乡的农人是善良朴直的,从每个村庄名字的由来就可见一斑,譬如我的故乡"庙崖(来)"村,传说是原来有座寺庙修建在山崖旁边,故名"庙崖(来)",譬如我从小生长的"花家地",曾因花姓人氏居多而得名,譬如杨先生的故乡"杨家沟"和"孟家岭",乡亲们用最直接,最明了的方式为自己的居所来命名。观看《二冬》,心旅底层先是戏谑,再是凝重,后是图腾。通篇全是我牵肠挂肚的乡音啊,那是我的母语啊,就像老南京人观看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银幕打开,老南京话的吴侬软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众人心的距离,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的直逼心扉。下涧,陡泉,曹川集镇,光影定格的画面曾经都是我目光抚摸过且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啊,毫不避讳的说,我向人推销故乡时候,把曹川镇数个地方的明秀全部在思想里组装嫁接在了一起:"下涧"的山水,"庙崖(来)"门前的古槐,"西河第1页共3页头"横亘千年的黄河,"寺头庙"我的青葱岁月,似乎只有这样,故乡才是最完满的,就像"西湖醋鱼",必须得选用西湖的锦鲤,镇江的醋,钱塘的盐才能活色生香一样。这一点,杨先生是深有感触的,所以,他的光影也是饱满的。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影片的主人公"二冬",像极了我初中时候的一位玩伴,是的,在你的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极少交流,性格执拗,但是心里有底,有着自己水到渠成的幸福,让你愿意接近,这就是他们身上独有的符号。"二冬"是执拗的,"二冬"又是仗义和胆大妄为的,在那个离我小区不远处的教会学校里,教唆他去洗头房里"打扑克",贪小便宜借走摩托车不还,在"二冬"敲开他房门时慌张而龌龊的马老师真是对耶稣基督的一种莫大嘲讽啊,他是仗义的,为了"曹小军",自己开着摩托车数十公里让朋友去惊鸿一瞥,了却一桩心愿,"曹"遭群殴时,不管不顾自己足下拖鞋,抄起板砖就上,引敌追赶,为"曹"的全身而退争取了宝贵时间。他又是胆大妄为的,在砍伐树木时,面对林业站人欲动自己心爱摩托车,立刻拿起板斧,横眉冷对,一脚将其摩托车踹倒山沟,面对村人打架,他又有着一份热血沸腾的集体意识,不计任何后果的披挂上阵。"二冬"又是自卑的,自卑的人分两种,一种骄傲自大,一种沉默不语,他们内心底层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二冬"念念不忘他的"枪",那不是枪,那是他的胆啊,有"枪",他胆气十足,敢想敢干;面对迎面走来的结婚队伍,"二冬"自卑了,他有的只是自己的新娘,一辆三轮车和头顶一把孤零零的雨伞,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如果没有猜错,他内心里的彷徨,焦灼和仇恨一定正在歇斯底里的掐架,而且打的头破血流。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环境,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环境里的人,一个个名利脚下踩,情义两肩挑,面对天光豁亮的生活时却又彷徨,踟蹰,徘徊,迷惘的人啊。"嫦娥"是善良的,她是我和杨先生念念不忘,故乡曹川镇女性特有的一个代表人物,诚然,眸如秋水,眉横青山,面似第2页共3页芙蓉和她们无关,但她们素面朝天,纯净自然,让人心里熨帖舒适;她们一定不会舌绽莲花的说: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明月相皎洁,她们表达爱的方式很简单,"嫦娥"在"二冬"困惑疑虑的时候,一边轻轻照顾着孩子,嘴角短促的一声"你到我这儿来啊。",我想,此时此刻,无数硬汉铿锵的内心都会在瞬间柔顺,"嫦娥"有着自己独特的聪慧和坚韧。"二冬"走了,"有多远,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