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冀鲁豫乡村从翰香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1995·北京(京)新登字030号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近代冀鲁豫乡村/从翰香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0ISBN7-5004-1687-3Ⅰ.近…Ⅱ.从…Ⅲ.①农业经济-经济史-中国-河北②农业经济-经济史-中国-山东③农业经济-经济史-中国-河南Ⅳ.F32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95)第01762号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情报所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经销1995年10月第1版1995年10月第1次印刷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17.5字数:452千字印数:1-800册定价:44.00元(2005年11月-2006年9月,借于河北省图书馆韩淑华)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乡村社会的专著,共分五个部分,即乡与村的社会结构、市镇的勃兴、农业自然资源和粮食生产、手工业与乡村经济、田赋和徭役,运用档案、方志、中外文研究成果及大量社会调查等丰富资料,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近代冀鲁豫乡村社会,在理论上形成了一种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经济的模式,具有独创意义。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认识国情、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目录前言(13)第一部分乡与村的社会结构(撰稿人:王福明)上篇乡级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一里甲、保甲等制度的历史考察(3)1.元代的农村社制(3)2.明代的里甲制(6)3.清代的保甲制与里甲制(7)3二19世纪冀鲁豫地区县政权之下的区划与组织(10)1.清朝时“乡”为一地理概念而非行政区划(11)2.“里”、“社”是赋税征收区划,亦成为人文地理概念(11)3.“保”是真正的行政、治安单位(12)三乡级组织剖析─以宝坻县和定州为例(17)四1900年以后乡级组织的演变(41)1.警察制的创立(41)2.乡镇自治的夭折(45)3.1929年之后的区乡制(48)下篇村级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一村落之起源、规模与外观(61)(p1)1.村落之起源(61)2.村落之规模(67)3.村落之外观(70)二清朝对乡村的控制:牌头、甲长与地保─以定州和宝坻县为例(77)三乡村自治组织之起源与发展:庙会、公会与青苗会(1850─1900年)(85)1.与庙宇相关的会与社(85)2.公差局与村公会(89)3.青苗会与乡村自治(92)四1900年之后乡村政权的建立及其活动(101)1.村长副的设立与地保的消亡(102)2.摊款与村界的确定(105)3.乡村政权的建立及其活动(108)第二部分市镇的勃兴(撰稿人:从翰香)上篇集镇数量及其分布特点一晚清以前冀鲁豫地区“镇”的发展状况(119)二晚清以后工商集镇的勃兴(122)1.集镇数、集镇密度、集镇地域分布(122)2.集镇密集地区的社会经济(134)中篇集镇专业化趋势一商工并茂的都市型市镇(141)二具有地域性市场功能的商业贸易型集镇(146)1.棉花集散中心(146)2.油料作物集散中心(152)(p2)3.烟草集散中心(154)4.商品粮集散中心(156)三以中转贸易为主要特色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型集镇(160)四以成批生产和大宗集散手工业产品为特色手工业型集镇(167)1.以生产、集散土布为主要职能的集镇(168)2.以丝织业著称的集镇(174)3.以草帽辫业著称的集镇(177)44.以榨油业和烧锅业(酿酒)著称的集镇(181)5.以陶瓷业和玻璃制造业为主要行业的集镇(182)下篇集镇规模和集镇社会经济结构一人口规模(185)二商业规模(187)三集市与集期(190)四中心市镇的兴起及其地位和作用(191)五集镇的产业结构和居民的职业构成(203)1.农业和农户(204)2.手工业和手工业者(206)3.商业和商人(208)第三部分农业自然资源和粮食生产(撰稿人:徐秀丽)上篇农业自然资源一光热资源及其利用(217)二水资源及其利用(225)三土地资源及其利用(235)(p3)下篇粮食生产一粮食作物结构及其变化(246)1.各类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结构(246)2.各类粮食作物的产量结构(263)二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发展状况(270)1.小麦(270)2.小米(281)3.高粱(285)4.玉米(290)5.甘薯(292)6.水稻(296)三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统计分析(299)1.总产量(299)2.单位面积产量(303)第四部分手工业与乡村经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