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奥勒留的沉思录心得体会近期,我又静下心来,与久违的墨香进行了亲密接触。在朋友的推荐下,习读了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据说,这是温家宝总理看了一百遍的书,我很好奇温总理到底受了什么启发可以让他读此书百遍而不厌。这本书是作者在当皇帝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写下的有关哲学的只言片语,在大多数人眼里,哲学就是众多生僻名词与抽象概念的集合体。它们飘渺,无力,跟日常生活隔了不止一个指间的距离。当我打开《沉思录》,当那些沉静朴实的文字映入眼帘的时候,脑中上紧的发条忽然很自然地放松了下来——阅读重新成为了一种自由穿越时空与书中灵魂对话的载体。关于本性。勒留说:“没有人能阻止你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因为这是神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也决不可能被其他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我们是同类,同类天生是要合作的,如果同类之间自相憎恨,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把快乐作为善追求,把痛苦作为恶避免的人亦是犯了不敬之罪。”快乐痛苦都是人的本性,要顺着本性生活才是真正的乐天安命。每个人自出生就有自己的本性,冥冥中自有安排。孔子也说要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要按照本性生活,不做违心的事。爱你所做,做你所爱。我们知道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何其难也,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违背一些东西。这看似简单的“随1心所欲”真的没有想象中简单。但是孔子还认为,天性不好还是可以用后天来弥补的:“三人行,则必有吾师,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说我们是靠自己修身养性的,古之圣人无不是通过自我的逐步完善而达到万人敬仰的。在《大学》里他也说道:致知必先格物,然后诚其意,然后正其心,然后修其身,然后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养性呢。就要从小事做起,从格物开始,一步一步的渐入佳境。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和后天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开的,所以要多向有德行的人问道,学习那些高尚的品德,伟大的思想,第1页共12页不朽的灵魂,使自己成为完人,即“止于至善”。关于追求。《沉思录》里有这样一句关于追求的话:“不要老想着你没有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了《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两个种田人,一个人在田里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另一个却躲在大树下乘凉喝茶。那个勤劳的农夫就问另一个:你不劳作怎么能丰收赚钱呢。另一个反问道:你这么辛苦赚钱是为了什么呢。他说:是为了过上安逸的日子,在炎热的夏天再也不用劳作,可以躺在树荫下休息。然后那个休息的人就说:我现在不是已经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了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有那个智慧的农夫的豁达,而是一心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似乎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可是谁又真正明白你所热爱的东西才是你真正能够拥有的东西呢。胡适说过:一个人在闲暇的时候做什么往往决定了他的前途。因为闲暇时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好,那么他所热爱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关于心灵。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可以变得异常的安静,特别是读到这句话: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看到这里我长长地叹了口气,曾几何时我的梦想就是到山林里过恬淡的生活。那里的风很轻,树很绿,天很蓝,人仿佛可以融化在自然里。就像《霍元甲》中的农民们一样,凉风习习的时候,大家一起抬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心灵会沉淀,思想会超脱,什么事情都能放下。《中庸》里说“反求诸其身”,就是反观自己的内心。李敖在演讲时也说到其实自由主义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反求诸己,自己想通了,回归心灵了,那其实你也就自由了。我们很多时候缺少的只不过是一个让心灵沉淀的环境而已。《列子》里有个故事:有个人十分健忘,他老婆就到处寻医,最后终于找到了医生将他的病治好,但是他的脾气却从此变得非常暴躁。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以前不管遇到什么事,过了不久我就会忘掉,但是现在每件事情都记在脑子里,忘也忘不了,脾气就变得暴躁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才深切地明白为什么海子愿意去喂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