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类》一节教学设计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万菁一、设计思想:本课选自《生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第二学期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三节《动物的主要类群》。本课主要研究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种类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了脊椎动物的其它类别之后,哺乳类作为最高类别,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都更复杂,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强,学习这一内容,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进化的观点。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本课教学的设计意图具体体现是:1、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而科学的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2、以八个“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心辐射于教学的全方位是本次教学的特色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辅导者,教师充分把教材中隐深的问题活动化、合作探究化,让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的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符合现代生物教学理念;3、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课内的知识要点(如哺乳类的主要特征等),并延伸课外知识(如单孔类、有袋类分布的地理学原因及野生动物保护等),最终促进本次教学中核心概念“哺乳类——高度适应环境的脊椎动物”的发展性有效建构。4、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次教学中通过哺乳类的经济价值的探讨,结合各类传染病的爆发,引发我们人类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情感教学,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可将其视作为一次做人教育、道德教育。5、重点难点的选择基于以下考虑:通过对哺乳类特征的归纳,促使“哺乳类与环境高度适应以及生物进化”等概念的建构,这是本节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哺乳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应该做好保护和控制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知道哺乳类的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哺乳类形态结构特征的进步性表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哺乳动物信息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利用,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合作试探究教学,进一步完善学生有关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关系三、重点和难点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四、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式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五、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六、学法指导:(导趣:引导学生“乐”学;导思:引导学生“活”学;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七、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资料准备:网络资料(哺乳动物的视频、图片、文字)2、教师自制课件准备(哺乳动物的视频、图片、文字)3、教师教学知识反馈资料(目标达成训练题)4、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准备(哺乳动物视频、图片、文字)5、师生互动角色道具的准备探究活动过程教学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程导趣导思教师展示《狐假虎威》动画,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教学情景。凭已有的经验判断《动画》中,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信息资源共享1、创设情境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料:(1)《狮子》视频短片等(2)“鸭嘴兽、北极熊、大熊猫”图片(3)“哺乳动物多样性”打印资料(4)自制课件《哺乳类》[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