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每个小故事你一个小标题,体会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2、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3、学习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的形象。4.在理解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够全面评价文中人物,并根据评价写话。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教学过程一、二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教学过程三、四检测目标2、3的达成;3、通过教学过程五检测目标4的达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预习探究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合作交流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并能说出大意。完壁归赵(1~10)自然段,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护宝,立了大功。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赵国.2.交流,分析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品读体验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找出文中语句读一读。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五、巩固拓展1、复述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小故事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