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厌学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智力因素除外)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恼的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欲望,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无能为力,看不到目标和希望。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中小学生中各种各样的厌学现象及其严重后果正在成为一个十分沉重而又严峻的社会话题,厌学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学校又应该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厌学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就这两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学生生活的压力: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落伍了,但他们又不能放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而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心理咨询中曾收到很多孩子的来信,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女生,我妈妈对我说,等我小学毕业就不让我读书了。其实我也非常非常怕读书,每次考试总考最后几名,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但老师说少读了书将来会没出息的,你说我该怎么办呢?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简单,那就是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这主要指班级中的中等生及优生而言,那些中等生呢,除极少部分能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生的行列外,大部分就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却始终难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力和上进心就丧失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而厌学也正如此。那么优等生为什么也会成为后进生,也会厌学呢?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人人都有一个“面子”观念。优等生不愿自己的松懈而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埋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的地位。无形之中,他(她)们背上“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很容易受到操作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严重。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家庭成员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造成厌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较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待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养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过分的“撒娇”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丧失了他们的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恶学习。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个体老板,他自己只有小学文凭,但他凭着自己活络的头脑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企业,当孩子一次次拖拉作业,不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他不屑一顿,老师家访向他反映情况,并要他在家督促完成其作业时,他竟说:“这孩子像我,读不读书无所谓,将来一定要吧挣大钱。”面对如此的家庭环境,孩子怎么会有好好学习的动机呢?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失当,要么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使其觉得学习好坏无所谓;要么过严,超出其能力水平;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便痛斥或体罚学生,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3、社会生活的诱惑。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合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在农村很多不良风气仍然存在,很多父母置孩子于不顾,白天忙着上班挣钱,一到晚上只顾自己娱乐,一次去某市场,见一大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吊金花”(纸牌的一种玩法,常用来赌博)旁边有人反映,这些孩子每天一放学便聚集在此玩牌,虽然不赌钱,但可想而知,在这些孩子眼中,玩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