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迷茫》有感《大学不迷茫》这本书,是李尚龙写的,一个我很喜欢的青年作家。这是一本我觉得大学生应该都有的成长指南。李尚龙总是说自己是一个滞销书作家,但其实不然,他的书的内容总是非常精彩又让人深思。他在书的封皮上说。①会利用时间的高手,都在合理的利用鸡肋时间,但永远不要让这些碎片时间占据你。②深夜,你需要的不是食堂,而是课堂。③只有终身学习,才会创造辉煌。这三句话让我深思,学习其实是一门可以随时开始的活动,零碎的碎片时间不应该浪费在刷微博、刷知乎上面。之前上大学的时候,总是想着熬过大学的日子就再也不用看那些繁琐的书本了,后来想想才明白,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情,或许一时不需要再看大学的书本了,但是永远都不能失去学习的能力,这些学习的能力其实有的时候很简单和轻松,或许就是学习如何插花,去认真读一本书,听一场讲座等等。永远不要等死混吃混喝,社会在进步,我们需要前进。在《大学不迷茫》这本书里,解决的就是“如果我迷茫了,我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其实现在的我依然在探寻着,我究竟以后想做什么,有什么理想这种问题,因为它太远了,或者说我太迷茫,我根本对自己的目标模糊不清。第一章:你以为你在努力,其实你在浪费青春开篇就是李尚龙写的一句经典的话“这世界根本不在乎你多么努力,只在乎你努力的成效”。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之前只要有活动,能加德育分的,我自己能做的来的,就去参加,也并不是为了拿名次,而仅仅就是为了划水,得到德育分。但有时候,这分也不是太好加,需要一些时间去训练,去彩排,但结果无一是成绩平平,一点都不出彩,能得到的,也就是那德育分罢了。而我现在想想,抛开这些德育分,我能得到什么呢。有一些傲人的成绩么。我能让自己提高么。答案大多都是否定。那其实,我做的大部分事,都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书上是这么说的:“其实,在人有所成就前,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人歌颂,只有在人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后,他的伤痛和努力第1页共4页才会被人认可,被人发现…”。所以,我呢,以后要改正的就是,不要单纯的为了加德育分而去参加一些活动,而是要问自己:你感兴趣么。想要把这件事做好么。如果答案是肯定,就算不加分,也要去参加,这样,你奋力想做的事才会有意义,才能激发你的动力和想象力,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敷衍了事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分数。这样才有可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成果,只有有了成果,有一些东西才会有意义。在没有成功之前,所有的经验都没人听,在有所成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不要到处说,没有人相信不成功者的经验,我们继续平静生长吧,我们继续认真努力吧,这是唯一的出路吧。如果没成功呢。怎么办。可是有收获啊,这些努力会让你自己充实,会让你变得更好,没有苦是白吃的,没有路是白走的。关于鸡汤,我们喝了很多了,但听了这么多的道理,好像还是没有好如何过这一生。看了书,觉得,梦想并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完成最终才完成了终极目标,就像通关打游戏一样,先易后难,一步一步来。也像跑马拉松,不要直接就把目标定在终点。最后是你眼前的这五百米,一点一点来,一点一点努力,如果目标一直在达成,并且前进的方向也是对的,那总有一天会到达终点的,当然如果你更拼命,那就加速了你的时间,让你更快达成目标。书里还讲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书里讲到一个故事是一个原本起点不高的人最后逆袭的故事。他讲到自己的经验时说“从出身看,不公平;但从时间看,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是啊,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成功者总是极度珍视时间,他们的生活井井有条,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时间。今天在外面,听到广播里这样说:“大家虽然可能上下班时间相同,但总会有一些努力的人是在充分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的。而那些不上进的人则会在下班时,一身轻松去放纵从自己。正是这种情况的发生,才会让一些人拉开了差距。学习、充电,在我们身上也是一样,星期时,在没课的时候别总想着玩。有时我们也需要为自己充电。一个例子:在值机前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有人会无聊地刷起手机;而有些人就会利用这些时间来做一些事。一个博主:在地铁里写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