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组织好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教师【2014】8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依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帮助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实现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分年度、分层次组织实施全员培训、能力测评和技术应用。2015年3月底完成我县8032名教师提升培训任务。2015、2016年分别完成50%中小学教师的50学时持续性全员培训,并制定学分登记办法,进行培训测试认证。二、培训对象全县初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全体教师。三、培训学时根据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现状,分层分类、逐步推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2017年底前参加不少于100学时的“提升工程”专题培训。学时包括两块:1、省教育厅依托“国培计划”和其他专项计划开展50学时的全员培训,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五年一周期360学时之中。2、我县依托“市培”、“县培”、“校培”等开展50学时的持续性全员培训。“校培”依据学校实际需求和“两标准一指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选择培训专题,开展针对性培训。“县培”依据省方案的“培训—测评—应用”总体思路,参照“两标准一指南”,立足现状着眼发展,采取了“以用定测,以测定培”的具体工作思路,送教到乡实施培训,或进行微课大赛、优秀案例、优秀网络空间评比、成果展示等专题性活动,实施全员培训。三、培训模式(一)分类别实施培训项目1、国培计划。培训对象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为重点,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省级骨干培训、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培训依托“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实施,我县负责县域组织、指导和督导。2、省级培训。培训对象以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为重点,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我县负责县域组织、指导和督导。3、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由市级组织县级骨干培训,我县组织学校骨干培训,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全县中小学教师每人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二)实施教师自主选学省教育厅开发建设提升工程省级管理平台和选学平台,建设教师“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选学服务系统。参训教师进入培训选学系统,运用测评工具,进行网上自我测评,通过自测,了解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选择参加培训的能力等级及相对应的课程资源,实现自主选学。依托省级管理平台,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年度学时登记和周期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制度化管理。研制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根据培训类别、模块与课程构建等级体系,结合自主选学、能力测评和技术应用,按初级、中级、高级分层次认定培训学分。(三)推行混合培训模式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骨干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校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培训采用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现场实践、专题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校本研修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优化培训方式方法,实施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强化情境体验环节,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四、能力测评方式(一)分层次进行能力测评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