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把握”才认定-----就《盘古开天地》谈教学目标的认定一篇课文拿到手,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这一单元?意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哪些因子?对这些问题有了相对深入地思考,对文本、学情、基点和落点有了比较准确地把握,我们才可以认定教学目标。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下面,就《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说说对文本的把握、学情的把握、基点的把握和落点的把握四个方面,我是如何认定教学目标的:一、文本的把握从文体上说,《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有一个神奇的人物,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是这类文体的共同特征。从结构来说,《盘古开天地》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前四段讲盘古如何“开天劈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课文第四段则采取“总起——分述”的结构方式,将盘古倒下后的巨大变化写得精彩纷呈。从文字来说,《盘古开天地》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尤其是三、四两个自然段,更是将汉语的节奏感、形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的魅力,体现在故事的神奇和语言上,两者相得益彰。而无论是语言的魅力还是故事本身的魅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品味的。因此,在认定教学目标的时,我提出了“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的目标-----这是本课教学的主导目标。根据第四段课文的特点,我还设计了“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的目标。这一目标是总分段式训练的顺手捎带,也是让学生感悟神话之神奇的补充。二、学情的把握认定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对学情的把握。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抓要点复述课文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对于《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话故事,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还会接触更多神话故事和其它类型的民间故事。因此,我们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采用他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进而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故事的种子,旨在让孩子对这种文学样式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鉴于此,在目标表述中,我特意加了“初步感受”、“激发兴趣”等字样。我想只有学生对语文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快乐地享受语文。根据学情对复述的要求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而不是“独立复述”,更不是“创造性地复述”。三、基点的把握一篇文章选入教材,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语文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拿到教材不分学段不分训练点“我的课文我做主”的做派是很要不得的。有的教师往往打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个幌子,肆意解读和处理教材,置整个语文教材逻辑体系不顾,一味追求新和巧,完全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和教材本身具有的“例子”功能。在每课教学目标的认定前,我都细心钻研课后题和教材中的旁注,这些内容本身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才能把握编者思考的基点。《盘古开天地》课后题中有“我能讲述这个故事”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针对学生以前复述练得不多,我在目标表述中,指出“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教材中,有“我发现了这段话中有好多反义词”,“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这两个旁注,就是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要通过想象朗读来再现课文的内容。四、落点的把握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认定教学目标,还要牢牢把握课标的落脚点,紧紧扣住课程标准,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因此,我在《盘古开天地》整个教学目标的认定中,既突出主导目标,又兼顾其它目标,做到一节课的学习既体现本篇课文的个性,又凸显本学段的共性。例如识字学词的目标认定,就得依据课标合理设定。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