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上好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它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利于实施愉快教育。下面谈谈上好数学活动课的几点体会。一、在游戏、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活动课,不同于课堂教学,不但要强调科学性、知识性,更要强调趣味性、竞争性。以趣味性、竞争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二年级“找规律猜数”的活动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猜花瓶里的珠子”的游戏。老师从花瓶里先拿出3粒黑珠子,1粒白珠子,接着又一次拿出3粒黑珠子,1粒白珠子,然后老师问道:“下面第九个、第十个、第十一个、第十二个拿出的珠子应是什么颜色?”有趣的数学活动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学生们经过片刻思考就很快找到了规律,正确回答了问题。又如在“24点扑克口算游戏”活动课中,4人一组,分好牌后,各人从自己手上的牌中抽出一张,根据四张牌上的点数,可任意运用加、减、乘、除进行口算,计算出24,并且每张牌的点数都要用,也只能用一次。谁先算出来谁就收起桌面上的四张牌,最后无牌者为输。可以搞面向全班的表演赛,擂台赛,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一年级“拼拼想想”的活动课中,老师先用6根小棒拼了两个三角形,教师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3个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这样的3个三角形。最后教师又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10根小棒拼成这样的4个三角形,还有的学生只用6根小棒就拼好4个三角形。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公共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这样让学生在拼拼、想想、剪剪、画画、说说等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规律。二、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一年级“拼拼想想”的活动课中,老师先用6根小棒拼了两个三角形,教师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3个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这样的3个三角形。最后教师又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10根小棒拼成这样的4个三角形,还有的学生只用6根小棒就拼好4个三角形。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公共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这样让学生在拼拼、想想、剪剪、画画、说说等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规律。二、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一年级“拼拼想想”的活动课中,老师先用6根小棒拼了两个三角形,教师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3个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这样的3个三角形。最后教师又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4个三角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