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一缓,让课堂提问更有效东厦中学王银鸿2014.08.26首先,感谢大家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发言,谈谈我对“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个课题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其次,感谢视频中的授课老师。原本,我只是在网上找一些课堂实录,准备用一些片段来展示课堂提问的艺术。后来,燕紫老师提醒,尽量使用本校的优质课堂实录,更能展示我们的教学实况,我便转而认真观摩学校的课堂实录。越是认真地看,越觉得:对一节优质的公开课而言,教学内容的完整、课堂节奏的松弛有度、气氛的和谐活泼,甚至课件的精彩夺目,都是评课中可直观的“硬件”。与之相比,教师的提问艺术就成了“软件”。不是不重要,而是容易被其他“硬件”掩盖,显不出应有的光芒。于是,静下心来倾听,才发现,一问一答皆有文章。那么,在课堂上怎样的提问才能称得上“有效”?在学校为数不算多的课堂实录中,我有幸看到了庄文光老师在2013年学校“同课异构”课的视频,不是正规的公开课,却很有格调,欣喜之下,便大着胆子,未咨询本人意愿直接拿来用,请诸君欣赏,相信庄老师也不吝于在大家面前展现其风采。时间关系,我们只看部分视频。请大家先观摩庄老师在《鹊桥仙》授课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部分。诗歌鉴赏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庄老师这节课,行动胜似闲庭信步,谈笑间问题迎刃而解。就“提问的有效性”这个方面,我先谈谈我的学习心得:一、精心设题,教会技能。很多时候,机械式的提问并不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不假思索就能答出;很多时候,老师的问题会问得很细致很具体,像“某一个词的意思,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这样的细小的问题,表明提问的目标明确,给学生指出答题的方向,学生更容易作答,但一开始就这样提问,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一旦面对考试题目,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举一反三,没有掌握解题的技能。庄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问题有大有小,重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掌握解题思路。在鉴赏时,庄老师先从大问题大方面入手,如提出“三个句子写牛郎织女相会。写得好,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大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接着,再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一一作答,间接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找出答题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下次,遇到同类型的诗歌鉴赏题,学生便可根据已知的思路去解题,不至于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这个过程,同样要求老师要有耐心,不要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能快速明确的说出答案,为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只提机械式的问题或小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二、耐心引导,适时点评。学生答完一个问题,老师总会进行适当的点评。是“点评”而非“评判”,老师不要马上就给学生的回答下定论,评判是非对错。要知道,一个学生的看法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意见,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展现出来,对该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也可能还没有消化好,这时候老师太快地下结论,实际上也是干扰了学生的思考:老师已经给答案了,那我还用想什么?最好是老师的点评可以为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多让几位学生作答,既可以知道班级的整体水平,也能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反思,最后才展示答案。庄老师在授课中就有这种不着急的态度,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慢慢等学生思考完了再回答,一个学生回答了,不管满意与否,都不着急给出结论,很有耐心地多让几个学生作答,再进行总结,使课堂的提问落到了实处。三、用心教导,以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说法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拿出来说呢?我想,这是因为这句话说易做难。难,难在哪?首先,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学要跟得上进度。不管学生是聪明一点还是接受能力差一点,教师都要完成整体课程。所以,课堂时间是宝贵的,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压缩了再压缩。其次,作为课堂的主控者,我们总希望能掌控学生的一举一动,担心一旦抛出问题,学生不配合,用思考的时间开小差,分散了注意力,那怎么办。再者,可能很多老师都试过,被提问的学生扭扭捏捏,回答问题吞吞吐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