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师如何搞好文本细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深受大家的关注。然而,目睹或亲历今天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感觉人为的留下一种“缺憾”——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是谁在导致这种局面的不断出现?为此,我反思过自己或同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深思过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走过来的这段日子。大家都知道: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而今,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待文本的解读上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中间有很多人今日看一篇课文与数年前看一篇课文的视角、方法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当召唤结构、接受、阐释、解构等概念已经成为历史话语的时候,我们小语界大部分人可能还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用说运用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实践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课文的文本,在教师的层面,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细读,还是在一种庸常的阅读水平上原地踏步,进行着低层次的隔靴搔痒似的浅阅读。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不少的老师匆匆看一遍课文,便马上埋头写教案,教学思路还未理清,教案还未写好,又马上忙着做课件,一节课走下来,老师辛苦的很,但上出来的课十有八九会出毛病,有的“毛病”还不轻。以上情形,足可以说明教师没有细读好文本,对于文本根本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又怎能求得高效?教学品质又怎能获得提升呢?所以,要想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这就要求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搞好教学领域的文本细读。所谓文本细读,主要是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强调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内部组织结构上,放在文本细节的解剖上,放在对文本语言价值的追求,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在此,我联系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搞好文本细读”这一话题,谈一点儿自己的拙见。一、从“诵读涵泳”入手——读生感、感得悟,赋予文本以生命。所谓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细细体味。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记得朱熹曾经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其放在教师身上再也合适不过了,教师只有读熟了文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引领、生动地揭示、准确地点拨……“诵读涵泳”是我们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赋予文本以生命。诵读要力求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往,争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从而“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达到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境界。例如《有的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入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通过反复诵读,赋予文本以生命,再加之揣摩、品味、体验情境,来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真正实现“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再者,对比是《有的人》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通过对比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对比的表达手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如《秋天的怀念》(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