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是心灵的镜子,教育的桥梁瑞金三中谢志生谢春生在细心的观察中,我发现礼貌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着手点和润滑剂。本文试从语文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来加强学生的礼貌教育。一、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礼貌让师生双方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在诸多的美德中,尊重乃爱之核心。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动力模式。在语文教育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在班务上,办事必须体现民主,避免硬性强制。班主任要彻底摒弃发号施令、指手划脚、评头品足、高高在上的长官作风;教师自身计划不周、言行失度、处事欠妥、褒贬欠妥时,要敢于自我批评。慎重对待敢于直言批评自己的学生,这是对学生的认可与尊重的最高境界。反之,在自己的错误与欠缺面前含糊其辞、强词夺理,这是对学生莫大的否定与不尊。唯有尊重,才能取信于学生,尊重就是平等。教师对待学生,时刻不忘将心比心地思考,设身处地地比较以及推心置腹地教诲。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并没有任何歧视、冷漠、排斥和遗忘。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最清楚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程度,学生的眼睛有如晶莹滴透的湖水,最能折射老师的素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满腔真挚的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位学生,使这种爱象春风,如甘露,使之开启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二、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礼貌是心灵的镜子,是取得信任的桥梁我认为,文明礼貌不仅应在言语中体现,而且体现在实际的行为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实际交流,最自然的是教师在课堂的双边活动以及班主任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对待全体学生上,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充满信任;对待后进生,同样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切忌说出诸如“你说什么鬼话”,“你又在撒谎”之类的言语。如果学生同样的错误犯了又犯,班主任要学会“热处理”和“冷处理”两种工作方法,尽可能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班主任对班干部要慎重选拔,大胆使用,热情支持,严格要求,提高素质,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适当的场合树立班干部的威信,让他们在信任的土壤上健康地成长。学会诚恳地待人,教师的言行充满诚恳与信任,是获得学生信赖的关键。唯有信任,才能和学生交心。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应做学生的益友。我们应该相信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真1诚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班主任要是能善用信任这把的金钥匙,那么成功地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已经为期不远。三、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礼貌的言语使学生感知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在许多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应该体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怀,表现在关注学生的心灵的健康,解决他们在心理上及生理上的疑惑。当学生有病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遇到学习上困难时,教师及时充当“清道夫”;当学生在生活上有困难时,教师能给予足够的帮助和关怀;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以及所带来的烦恼,教师应该配合家长做好正确的引导和疏通,让他们解除烦躁与不安。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失、冷暖、好恶、喜悲,都是教师铭记在心的。班主任做的一切都将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时里,进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成长和进步。中学生受年龄、阅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出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是在所难免的。一个人的成长总是由幼稚走向稳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作为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教育后仍犯错误的学生应给予足够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是满怀热情,以爱与关怀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为他们指出正确的指导。见到风就想到雨是一种最不可取的行为习惯,动辄怒不可遏,动辄训斥,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都是教育的大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中应包含有足够的耐心和信任: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