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面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渭南市实验小学沈婉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展示和发挥自己个性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学理念运用到了美术教学之中,并被美术课堂教学发挥的淋漓尽致。一线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表现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也需进一步完善和具有一定艺术鉴赏性。流行语一【欣赏完这些漂亮的图片,你想说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告诉大家,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先在小组内交流。】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刻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眉飞色舞,教室之中处处充满学生交流的声音,场面十分热闹。授课教师微笑点头,个别指点,觉得孩子们没有闲着,感觉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十分满意孩子的表现。然后是小组汇报,一番热情洋溢的教师点评,听课者也觉得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了吗?合作交流体现了多大的价值,事实上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失和做法上的误区:反思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对培养独立与倡导合作两个观念如何去诠释。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都是良好的人际品质,独立思考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既有“独立”又有“合作”,“独立”中有“合作”,“合作”中体现“独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做出正确的分配,一个对学生没有什么难度的教学目标,能独立完成达成目标的就不用集思广益。反思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把握关注学生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小学生合作交流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流于形式,学困生大多成为听众,参与美术活动机会少,长此以往更令部分学困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教师在评价时也更注重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1解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时,既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分组一定要心中有数,必须通过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得更好的内容。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具体实施时更要加强监督引导,建立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才能被真正的调动,合作学习才能显示出对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流行语二【欣赏完同学的作品,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现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种奇思妙想如泉而涌,主动参与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夸奖、赞美,对学生的建议一律接受。反思一:学生精彩地论述,教者的点睛之语呢?问题的提出,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为美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起了推动的作用,但是教师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缺乏点睛之语。反思二:没有思考的想法,价值含金量有多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深入的挖掘,下一环节的教学并没有紧跟而上,往往思维引导至此嘎然而止,教师急切地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完成学生从语言到美术作品的转化,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和合理的衔接过渡。解决办法: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深入激发,使学生的形象能力既具有发散性又能体现出完整性和集中性,从而形成更为鲜明的思维图象,促进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有力地避免学生“奇思妙想一箩筐,动起手来却摸不着头脑”的局面,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有机的结合,节奏有快有慢、有收有放,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流行语三【你喜欢用什么材料和方法都可以。”】现象: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有的说我喜欢用彩色笔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