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军神》教学案例商洛市商州城关二小费娜娜【案例背景】2013年8月,“高效课堂”的改革之风吹进了吹进了商州,吹进了城关二小,我非常荣幸能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试验老师。同时,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说实话,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怎样才能摸索出一条“高效课堂”的模式,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为了尽早的摸索出一条实现“高效课堂”的路子,我们三年级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利用每天下午的放学时间,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来探寻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同时,我们又开展了“人人上一节课”的活动。下面我将自己执教的《军神》一课进行以下简要分析。【设计理念】体现预习的作用。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材料,尊重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独特感受和多元反应,把“学生的感受”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点,鼓励学生个性阅读、自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等方式,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开展研究性阅读,探究一条有高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身上的人格精神”。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在重庆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教学重难点】1、重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2、难点:体会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学情分析】通过预习,学生对故事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1916年,刘伯承率军讨伐袁世凯时,他为救一位战友不幸重弹,子弹从他的头颅飞进去,右眼眶射出来,为了能继续带兵打仗,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药,忍受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由于学生缺乏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所以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3、分角色朗读课文。【案例分析】片段一:一、从问题入手,直奔本课重难点。孩子们,上节课,老师同大家初步学习了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的故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沃克医生称承刘伯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军神!”从大家的问题生成单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想知道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男子汉”?“钢板”?“军神”?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小组研读课文、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评析】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致说出故事内容,从学生的问题生成来看,学生也能找出本课的关键句,并能就关键句进行质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直奔中心问题,简单明了,不绕弯子,即让学生明白了本课的目标,又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片段二:二、从导学单入手,交流个人阅读感受。(一)、交流自学问题一。师:读“求治”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生:刘伯承伤势很重;生:刘伯承的眼睛是被土匪打伤的;生:刘伯承虽然伤势很重,但他很镇定;生: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很冷淡,因为刘伯承骗了沃克医生;生:刘伯承是为了不暴露身份才骗刘伯承的;生:沃克医生说话的态度冷冷的,还有点生气了,这要都是因为刘伯承骗了他;(二)、交流自学问题二。师:读“手术前”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生:刘伯承不愿意使用麻醉药,我非常惊讶。生: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读完后大吃一惊。生:刘伯承是害怕麻醉药损伤脑神经。生:刘伯承这么重的伤不用麻醉药,手术是会很疼的。生:我很希望刘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