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回顾“老人喂海鸥”,激情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老人与海鸥》,请齐读课题。2、在上节课的学习中,谁来说一说第一部分讲了什么?3、(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情境引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我们总能看到这位衣着简朴的老人:(齐读:“他背已经驼了……褪了色。”)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齐读:“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有声有色的乐谱。”)此时在我们眼中,那亲昵的呼唤、企盼的眼神、有声有色的乐谱都汇成了这样一句话:(齐读:“老人和海鸥像亲人一样。”)【设计意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通过情境引读再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无私的爱,从而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为下面“海鸥送别老人”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二、品读“海鸥送老人”,感悟深情。过渡: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默读课文的15——19自然段,想想安放老人遗体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找的资料,说出另你感动的原因,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批注。2、学生自主汇报自读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语,认真体会。(1)出示(片段一):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①抓住关键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海鸥们多么想再听听老人亲昵的话语,多么想看看老人慈祥的脸,可惜,眼前就只有这样一幅遗像。如果此时能够说话,在这连声鸣叫里,它们想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自己想象的情境。)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出示(片段二):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①理解“瞻仰”是什么意思?(预设:恭敬地看)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预设:五星红旗、烈士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从“瞻仰”这个词体会到什么?②指导朗读(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③自由读读16自然段,引导思考:在老人的遗像前,海鸥做出了什么举动,让你感觉到它们像亲人一样悼念老人?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抓住“急速扇动”、“纷纷落地”“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词语感受到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以及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怀念。④是啊,同学们请看,(出示图)这只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张开双翅,深埋着头好像在说什么?⑤创设语境,配乐朗读第16自然段。师语言描述:海鸥们知道,它们再也看不到老人慈祥的面庞了,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的呼唤了,再也感受不到老人企盼的眼神了。(引读)⑥小结:同学们,在这样的情景中,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为之震憾。(3)出示(片段三):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①品读“扑”字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引导学生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②文中“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指的是什么?(结合图画理解)为什么飞动的鸥群会像白色的旋涡?(引导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③此时,海鸥们又大声鸣叫着,它们似乎在说什么?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⑤师语言描述:从此以后,再也感受不到老人的音容笑貌,哪怕是一张照片,因此(引读: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以情为基,以读为本,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老人与海鸥那震撼的情感世界中,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拓展延伸练,体验升华情。1、太多的感动,太深的触动,作者无法用文字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