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粱红高粱电影电影《《红高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演员我奶奶——巩俐我爷爷——姜文成就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故事片真实新颖奖1988年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9年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1989年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录音奖;中国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一、影片的主题二、完整的故事线三、影像表达1.神秘的空间造型2.光线3.色彩四、声音元素1.音乐的使用和处理2.唢呐的感染力3.歌曲的运用电影电影《《红高粱红高粱》》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影片回顾《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说: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电影电影《《红高粱红高粱》》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电影电影《《红高粱红高粱》》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红高粱、太阳与血海)所浸透。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评电影电影《《红高粱红高粱》》小说小说《《红高粱红高粱》》作者莫言成就1987年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莫言: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肯定要放弃很多的东西。一部小说里面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是改编成电影之后只有90分钟。我多次说过,小说改编成电影,实际是一个选择的艺术。至于《红高粱》这部小说跟这部电影,在脑海里原来的形象和在荧幕上呈现出的形象,差别很大。首先,我的小说里描写的和我头脑里面想象的高粱是红的,电影里面是绿的。再一个是,我想象的“奶奶”应该是中年妇女,身体比较丰满,而巩俐当时还是小女孩呢。再有,高粱酒是白的,从来没有高粱酒是红的。本来是红的搞成了绿的,本来应该是白的,反而搞成了红的。当然,这都是细节问题,电影基本上是比较成功的,最重要是,把小说里面那种张扬个性追求个性解放的这种精神传达出去了。我是一个比较好合作的作家,导演还是应该大胆地创造。《小说界》2005年第2期电影把小说中至刚至烈的人性张扬发挥到了极致。一望无际、随风狂舞的红高粱,尘土飞扬、荒凉粗犷的黄土地,高亢的唢呐,不羁的酒歌,疯狂的颠轿,神圣的野合,庄严的祭奠,悲壮的冲锋,以及如血的高粱酒和如血的日食中的天与地,无一不是在肯定人性的狂野与张扬,无一不是在赞美无所顾忌、痛快淋漓的人生与生命,电影翻转了积压千载的封建尘埃,让埋藏灰烬下的生命之火再次熊熊燃起!20世纪80年代是以思想解放运动为主潮的时代,它为以后中国的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红高粱》,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20世纪80年代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成为80年代时代精神的标志。《红高粱》(1986)被文学史家誉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其实是用抗日历史外衣包裹着的人性传奇,是至刚至烈的生命欢歌。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