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外力,激发内力,让教师自主创新---教师创新活力的制约因素调查及对策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助力。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主流。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只有借助不断的创新,才能赋予教育工作以无限的活力,才能激发起教师的创新潜能。【关键词】创新制约因素对策终身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指出,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同时,人民教师要激活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敢于实践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助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主流。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没有创新理念就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学生问题、解决校园矛盾时,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没有典型的经验可用,没有成功的答案可找,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要有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目前,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一套教案,几十年不变仍然1是目前许多教师的工作现状,有些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同一本教参,同一种教法,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重复机械的工作。教材的滞后性、工作的统一性、环境的封闭性、文化的中庸性,消磨着教师的创新意志,蚕食着教师的创新灵魂。这样的教学,没有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递,毫无创新活力可言。然而可悲的是,放眼教育界,这种现象并非典型而是普遍。教师创新积极性不高,不少教育工作者唯上不倾下、唯书不从实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怕冒风险、无所作为、不想创新或创新进展缓慢。那么,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师的创新活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一)客观原因1、“分数”聚焦让教师无可奈何。很多学校、学生、家长、社会评价教师都聚焦到“分数”这唯一的标准上。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教师的命根。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好几年,但“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依然是大多数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素质教育只是一张镜中月、水中花的面纱,揭开温情的面纱,暴露应试的本质。考试是最直观最简洁的方式,所以考试就成了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方式,学生的考试分数高,教师的工作就是好。于是教师的工作就演变为“教书育人”,教书成了首要任务。分数成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之后,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就必然会2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好奇心、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分数之外的东西。当改革创新的梦想遭遇分数至上的现实,灵魂的工程师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而这些分数之外的东西却恰恰是一个人创新活力的源泉。在这种“分数面前论英雄”的功利性竞争环境下,教师无法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教学风格,教师的创新意识渐渐淡漠直至完全消失。2、历史影响让教师固步自封。学校中大多数教师也是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熏陶出来的产物这些教师本身在长期的教育中潜移默化着应试,遵循这旧模式的教育,缺乏创新意识。一些高校的师范类学生毕业后走上讲坛,开始教学时有一些创新意识,没几年就被周遭的氛围“同化”,又干起了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应试教育。同时,教材选取的知识都是已经发生并被验证的,是知识的“过去式”。一些教师奉教材为真理,亦步亦趋,一成不变,按部就班,他们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那些已存在的知识从教材里搬运给学生。懒得动脑筋的教师就是依葫芦画瓢,教材里说了什么就说什么。稍微勤快点的教师充其量就是对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排列和取舍,先搬什么后搬什么,什么可搬可不搬。再积极一点的教师也就是对教材里罗列的知识进行一点迁移扩散,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或相像的,即所谓的举一反三。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专业性、挑战性皆不强,教师缺少创新的材料,从而使教学工作陷入知识的搬运、3复制的泥潭。3、传统意识让教师因循守旧。传统文化中,荀子认为教师是一切言行的准则,所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