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张丽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重点、难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师:首先和同学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课件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二、新棵探究(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1.观察模型,把握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1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二)认识名称,发现特征。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是怎样认识圆柱的,告诉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名称、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摸一摸。让学生展开讨论,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2.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摸一摸圆锥的侧面和底面,说说摸到了什么?(板书:顶点—一个,侧面——曲面,底面——圆形)(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学生讨论并汇报)3.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2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4.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五)学生想象建立圆锥的空间概念。学生手拿圆锥,闭眼边摸边想象。同时放录音:一个圆柱,从上底面的圆心向下底面的圆周切削,就成为一个圆锥,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侧面是一个曲面,里面是一个圆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三、巩固练习1.判断(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2)因为圆柱有无数条高,所以圆锥也有无数条高。()(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2.第24页“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3导。四、总结全课引导学生回忆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五、作业布置按照教科书191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锥,在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数)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4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习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