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角色游戏的思考四师幼儿园汉维萍主要内容一.角色游戏的流动性二.角色游戏的开展三.角色游戏指导策略角色游戏中的“流动”一、什么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二、角色游戏的特点(一)特点1.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二)角色游戏发展规律角色扮演的发展水平:1.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2.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下,操作实物的行动。3.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仍以临时冲动或愿望起作用,忽东忽西。4.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5.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规则复杂化。6.明确角色间关系,配合行动,规则复杂化。★角色游戏发展规律:1.目的性:(1)无目的游戏(2)时时更换游戏(3)事先想好玩什么(4)按目的持续地玩2.主动性:(1)不参加游戏(2)能参加现成的游戏(3)别人带领或分配下游戏(4)主动参加游戏3.担任角色:(1)不明确角色(2)能明确角色(3)能主动担任角色(4)能担任主要角色。三、角色游戏的流动(一)什么是流动(二)思考:各年龄段孩子游戏中是否必须流动?是否每次游戏都要流动?(三)班级角色游戏流动时出现的问题——等待现象——角色缺少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不担当固定的主题角色,而可以以顾客、病人等身份自由此进入各主题游戏,满足自我交往的需要,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角色。(四)自由人利用“自由人”应当注意1.适时调整自由人的选择度2.适当控制自由人的人数3.适度安排自由人的任务4.适量确立自由人角色交换的密度角色游戏的开展一、角色游戏主题内容的确定(一)3-6岁孩子常见的一些角色游戏:第一类,反映日常生活的游戏有“娃娃家”、“幼儿园”等。第二类,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有“医院”、“超市”、“公共汽车”、“理发店”、“菜场”、“照相馆”、“食品店”、“动物园”、“公园”、“交通”等。第三类,反映社会和工农业劳动的游戏有“工厂”、“解放军”、“火车站”、“邮局”、“博物馆”、“公安局”、“法院”、“派出所”、“建筑工程队”、“机器人展览馆”、“电视台”、“银行”等。(二)如何确定角色游戏主题内容二、角色游戏材料(一)游戏材料投放时存在的误区1.材料越多越好弊端一:现场杂乱,不易整理案例:游戏内容:娃娃家游戏材料:一张床、几个娃娃、四个煤气灶、一箩筐娃娃家的用具(如:碗、勺子、杯子、仿真菜等)、一个模拟小电视机情境再现:进入娃娃家玩的总共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大家商量了一下,一个女孩子做妈妈、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妹妹,还有一个男孩子做爸爸。爸爸拿出了一只煤气灶准备烧菜,只见他在大箩筐里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只炒锅,于是继续翻,又找出了一条鱼和一只萝卜……爸爸就这样在不停地翻找中烧好了一顿饭。结果没勺子吃饭,于是又去大箩筐里找了一番。姐姐和妹妹一人抱着一个娃娃,坐在小电视机傍,应该是在看电视吧,可没一会就都离开了。妈妈说是要去外面上班。妹妹还是挺关心妈妈的,用手做起打电话的样子说:“妈妈,你下班在路上要小心!”游戏玩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娃娃家的地上已经都是玩具了。7弊端二:注意分散,难以深入2.材料越像越好弊端一:功能单一,局限想象案例:中一班玩具材料:仿真小家具,茶杯,碗,公事包等;1.妈妈做早饭,端着几碗粥出来,爸爸喝完粥,拿起公式包上班去了.2.妈妈买完菜,开始在家打扫卫生,整理家具.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过.3.爸爸下班回来,两人一起洗菜烧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中二班玩具材料:圆形插片,瓶盖,有色纸,小木棍,仿真碗,小圆桌,公式包,仿真小家具等;1.妈妈做早饭,将小纸捏成团做成小馒头.爸爸拿起报纸看报纸.爸爸吃完馒头,送娃娃去幼儿园.2.外公来做客,妈妈忙着烧饭煮菜,用各色小纸做成了各种丰富的小菜.爸爸看到外公年纪大了,忙给外公做了个拐杖.3.妈妈将小娃娃接回来,爸爸用小插片做了个大蛋糕,把木棍当作蜡烛给娃娃过生日,全家还一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