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读《静悄悄的革命》142—153有感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有一句名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按照学习认识论理论,学生的学习是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认识作为客体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着力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和变革学生的认识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以此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内在潜力,使学生由依赖教师到独立学习,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主讲、学生讨论与生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头脑不是一潭静水,而是一个个活泼的细胞。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约定俗成的死知识,而是点燃他们创新求知的火种,教给他们一种思想和方法,让他们的成长因创新而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等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展开观察、联想和运用概念、判断展开推理的思维过程,通过探求获取新知的过程,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和互动方式。这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终身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在作业的布置上,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感悟哲理,写出小论文等。在课程评价上,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学生的参与态度、求知过程、创新程度、团队精神、研究能力、成果表达为依据,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课后习作、学习量表、教师评价命题考核等方式,对学生做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的综合课程学习评价。学生们感受到“在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多媒体视觉冲击,画面丰富多彩语言含蓄深刻,活跃的课堂更像是一场哲学家们的辩论会。”3、实现知识与现实的结合用是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积极参与,运用哲理来实现目标、达成愿望、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过程。学习《生活中的哲学智慧》这门课是为了让哲学的智慧照亮学生的人生旅程,让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丰富哲学的百花园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尽量用所能想到和用到知识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生活的艺术,并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积极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渗透整合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建构。如,我设置“哲理故事讲坛”,即每次上课前五分种让学生讲述哲理故事。起初,学生只能说些内容简单、简略的小故事,经过一个轮回,学生讲述的内容就广泛而丰富得多了,成了学生翘首以待的内容。课下,小说们交流、切磋、阅读、搜集、向家长请教,找资料,把教学延伸到课堂的40分钟以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学用哲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为用去学,学以致用,学习效率也提高了。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因此,我们要设法让教学“鲜活”起来。我引进了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重视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大量文字材料、图片、示意图片和音频、视频等的引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奇。教会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如何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构建起了立体的多维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5.提升教研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舞台。教师只有善于思考、带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课程,才能使我们永远处于教育教学的前列。6、倾注真情实感课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