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冲击着人类社会,也冲击着我们教育领域。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来迎接信息洪流的冲击。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和联网学习,实现教育信息化和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交互性等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与专业课程整合是其合乎规律的必然。2004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l一9年级)》中指出:“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全新发展阶段。一、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促进了教育多方面的改革与变化:(一)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超媒体、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声音、动画、图形以及模拟的三维影像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化、动态化。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下学习,增加体验,印象深刻。(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主要是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教育的信息化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局限于教室的局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学习知识,使远程教育和个别化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为终生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三)教育资源的丰富化。通过网络可以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联结在一起,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包括各种教育网站、网上图书馆、精品课件以及电子书籍等等。这种资源的极大丰富化可以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来源。(四)教育方法的灵活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与认知工具,革新了传统以教师的注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正在冲击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出现了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等。二、信息技术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多方面能力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力。如,利用网络信息化环境,组织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潜能,突破教学难点在教课之前,学生的预习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与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编写读书汇报材料,选择喜欢的、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编写,然后将完成的作品及时上传给老师,或在同学之间交流。学生自己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帮助了老师备课,提前对课程知识进行了熟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三、信息技术赋予了“教”和“学”新的涵义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支柱和动力。但在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中,认为教师决定着教学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进程、方法和结果,尤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地位从传统的教学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伙伴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为主动“学”。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模式,使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