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秦国就有“铁路”马力“火车”日行可达600里?秦始皇的“铁路”当然不是铁铸造的,而是用木材铺设的。做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保存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这条“铁道”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古人有意识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凡是在铁路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考古专家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得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由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节省的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千里马速度日行600里,一天一夜至少600公里,有的人认为可达700公里。这是比800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地大规模行动。秦始皇为何要建“铁路网”?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专家认为,这个庞大“铁路网”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秦灭楚国,动用了60万军队,后勤补给需求量一定很大,于是修建了这个全国性的“铁路网”。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却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另有人解释为“车轮子的距离必须相同”,这虽然符合字义,却显不可思议。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何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的车轮间距显然不同。现在发现秦始皇的“铁路”,问题就不难理解了。也有人猜测,修建“铁路”不仅是秦始皇一人,即使其他六国并不是个个都修了“铁路”,那至少应该有一些国家“修铁路”。就好像现在各国的铁路轨道间距未必一样,那个时代各国的“铁路”轨道间距也不可能一样,这是国防的需要。秦国“铁路网”为何没流传下来?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人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上飞驰,这是现在的铁路所不具备的特点。据《汉书贾山传》中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应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铁路”,是单独复线,没有公路相伴。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给“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汉朝皇帝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御车配备颜色相同的马,许多将相只能坐牛车。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而派不上用场的“铁路”,极大地阻碍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到目前为止,除了南阳山区以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秦朝“铁路”的遗迹。如此一来,说秦朝有过非常发达的“铁路网”,也就只能是个非常符合逻辑的推测。如果秦朝的“铁路网”被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