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学好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小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实践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程序,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课尽是些枯燥乏味的公式、定律,实际上,只要我们善于联系现实生活,数学课也可以轻松活泼、充满机智、幽默、情趣的。无论如何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尽力找到它和生活的嫁接点,将它们化解为一个个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定律和意义”时,我一开始就从童话中引入并打猴妈妈和小猴的投影图,带着角色的语调说:一天,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妈妈出去办事,留有150颗花生给你们作午餐和晚餐食用。你午餐吃得开68颗,晚餐吃力82颗,好吗?”(黑板上板书籍68、82),小猴子撒娇道:“不,太少了,我午餐吃力82颗,晚餐吃得开68颗,这样一天才能多吃一点。”我接着问“小猴子说得对吗?”生动的画面,以及童话般的解说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接着就引入了新课,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小猴子说得对不对,我们通过学习加法的意义和定律就知道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后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二、精心设疑提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积极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埋悬疑,设疑问,使学生以疑生趣,以疑激思,以疑获知。例如,当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便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吗?这一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大家都争着回答。一部分同学只根据条件的表象,便说一样大;另一部分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又不知怎么才能说明。我便引导他们举出一个个例子说明,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整个过程在老师设疑的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这样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三、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注重实验观察,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规律,能使抽象晦涩的数学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听课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讲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等腰三角形。教师:在家把自己制作的等腰三角形与相邻同学的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的。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比较,当然角度大小各异)不一样。教师:在家用量角器量一量,看看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两个底角的度数相同)度数相同。教师:把其中一个底角剪下来,与另一个底角比较一下,有什么关系。学生:完全重合。教师:刚才我们对岸40多个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做了实验,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教师:对。不过,这仅仅是一个猜想,我们还要从理论上证明它的正确性。通过以上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一旦入门就应远离具体对象,实现从“看得见摸得着”到“抽象理论”的飞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其兴趣。四、巧用“成功”,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会对所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一次举手,一次提问,一次板演,一次测试,都可能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只要是学生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