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上好故事活动课的四大方法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内容、情节和结构,要激发幼儿听讲故事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使之产生心灵上的呼应和共的重点、难点,设计出适合幼儿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此,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一、活动参与法幼儿生性好动,年龄越小,这个特点就越明显。因而故事教学不应仅仅是静态的,还必须与幼儿的身体活动、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有关词汇和句子,也可以使他们进一步熟悉作品,体验思想情感和巩固记忆。故事《小老鼠和落叶》里鼠妈妈和小老鼠打扫落叶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所在,这里不仅有“顶、扛、扫、耙”这些表示打扫的动词还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就准备了一些小老鼠的头饰和简单的道具,让幼儿进行故事表演。他们兴致极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地运用作品中的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作品。二、难点前置法学前期幼儿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们还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学前,仅仅是按常规设计教案,那么有些故事内容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的幼儿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这时,就不妨采取难点前置法,将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比如故事《包公审石头》,我考虑到幼儿很难理解“包公为什么会罚看热闹的人每人一枚铜钱,并让他们把所罚的铜钱扔入水中,由此来判断偷卖油条的小偷是谁?”课前,我就准备几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没有沾油的硬币,在讲述故事前,让幼儿分组做个小实验,将两种硬币分批投入清水中,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中的现象,使幼儿明白故事中的道理,达到启发幼儿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同时难点也迎刃而解了。三、师幼对讲法有些故事的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逻辑推理关系,这时,你大可不必把整则故事一股脑儿地全部讲出来,可巧妙地采取留下一半给孩子的方法,启发、鼓励幼儿的积极思维,讲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过师幼对讲的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简要地向幼儿介绍师幼对讲的方法--要求幼儿听清我的上句,编出下句。我示范讲完第一组对句后,问了两个问题:“小兔想变成什么逃跑?兔妈妈变成什么去追?”幼儿不假思索地说出:“小兔想变成小鱼逃跑,兔妈妈就变成钓鱼人把小兔钓上来。”我马上予以肯定。接下来,我要求幼儿围绕“如果你是小兔,你会变成什么逃跑?”“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变成什么去追?”两个问题,引导幼儿分别站在小兔和兔妈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参照第一组对句的句式进行回答。由于这种“你逃我追”的游戏方式深受幼儿喜爱,幼儿也不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非常投人,他们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回答接连不断,尤其是后面的仿编部分,幼儿表现得更为积极。有的说:“要是你变成荷塘里的荷叶,我就变成青蛙把你找到。”有的说:“要是你变成青蛙找到我,我就变成蜻蜒飞走。”在这环环相扣的问答中,既使幼儿较为准确地理解了故事内容,体味了其中的母子亲情,又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模仿续编法幼儿可以学习仿编故事,仿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迁移作品经验的过程。课前教师可准备(或与幼儿一起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并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这些实物、图片或相关经验应能围绕故事主题诱发幼儿联想。如在讲完故事《七色花》后,先请幼儿想想“你认为哪片花瓣用得最好?为什么?”幼儿一致认为是最后一片花瓣用得最好,因为它使残疾的威嘉变成健康活泼的孩子。为了深化故事主题,为幼儿提供迁移情感、运用情感的机会,我出示一朵能撕下花瓣的七色花,开展“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故事仿编活动。幼儿围绕话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诉说着心中的美好愿望,有孩子说:“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希望我的奶奶的病快快好起来,这样奶奶就不用每天去医院了。”还有还有说:“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让一座座高山变成平地,这样汽车就不用走盘山公路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