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XX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第1页共4页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社会是大家的,社会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不可否认,个别人的参与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制造舆论的效应。有人例举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o帕克斯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公共汽车上,黑人是必须给白人让座的。但是,1955年的某一天,帕克斯坚决不给白人让座,她因此锒铛入狱。但是这件事激起了黑人的强烈反抗,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此后,1963年,马丁o路德o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通过取消种族隔离的条款。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与美国黑人运动有本质区别。首先,二者群众基础不同,黑人运动是种族问题,具有强大的力量支持。而中国的当事人——家长,很大一部分孩子抱怨是上辈子造了孽才使得孩子变“痴儿”,另一部分也是弱势群体,力量微薄。其次,二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容易发生改革和自由的进步的土壤;其移民历史悠久,外族人力量强大。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形态还残延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传统,这决定了当前自上而下的改革才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并不是认为随班就读的发展不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仍然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但是仅仅依赖人文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外部的保障和支持才是决定条件。二、法律最有力量第2页共4页我认为,在外部的保障和支持中,法律必不可少。美国的特殊教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