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本色·境界——有关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几点断想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在本色语文的话题渐趋温和、渐入理性的时候,在诗意语文的实践和探索更趋回归姿态、更入言语表现范畴的时候,重拾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关系话题,当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从容面对和明月清风般的安静晤谈了。于是,断想就成了一壶明前的龙井,茶香慢溢,若有若无。1.境界——“境界”一直是我钟爱的一个语词,它的灵性、空性和无限禅意,自打遇见它的那一刻始,便渐渐地烙印在我生命的底色上。对“境界”,更多的是一种直观的觉着,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偶有玩索,便有了这样的感悟:境界是一个三维的存在,它有“边界”义、“境遇”义和“层次”义。“边界”眺望其广度,“境遇”打探其深度,“层次”丈量其高度。探讨本色语文的境界,当是边界、境遇和层次三个维度的统一。就境界的广度看,本色语文的边界就是语文的边界,或可断言:本色语文就是语文。就境界的深度看,本色语文的境遇,是就它所处的外部环境、课程语境而言的,新课程文化才是它的底色,本色语文是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就境界的高度看,本色语文的层次,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端的。说本色语文是最基础的,是因为本色语文是对语文教学的底线要求,是一种大众化的、普适性的框定和廓清;说本色语文是最高端的,是就语文教学的个性、风格和气象而言的,本色语文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语文,是炉火纯青、大象无形的语文。2.本色语文就是语文——本色语文不是某种语文,本色语文就是“语文”。何谓“本色”?“本色”就是本来面貌、原来颜色。本色语文,就是让语文回到原初的、本来的状态、质地和特征上去。一言以蔽之,本色语文就是回到“语文”那儿去。杨在隋先生指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本色语文就是本色的“语文”。3.课程语境下的本色语文——既然本色语文就是语文,那么在“语文”这一中心词之前冠以“本色”二字,意义何在?意欲何为?大家知道,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它们总是基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这一特定语境才是概念们真正意欲言说的地方。在“语文”之前冠以本色,意在强调、凸现语文的本质属性,意在唤醒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原初状态、本来面貌的观照和审视。为何要有这种强调、凸现和唤醒?正是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存在着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迹象和症候。有人谓之的“虚”、“闹”、“杂”、“碎”、“偏”等语文教学现象,正是对这种症候的切脉结果。本色语文是对非语文、伪语文、去语文的一种新的颠覆和解构。4.本色语文需要辨证解读——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本色语文的解读和阐释,进而影响和引领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行为。对本色语文的误读,尽管是误读,但我们仍有必要摒弃那种机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诸如:一说人文性就排斥工具性,一说学生主体就抛弃教师主体,一说情感熏陶就屏蔽基础训练。其实,这些问题的暴露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我们看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对于本色语文的解读,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执其两端而用中的辨证思维。本色语文是针对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现象提出来的,它有其侧重的立面,即言语工具性的澄明和坚守。正是这一立面在新课程实施进程中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削弱甚至放逐了,这才是本色语文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语境价值。但是,这并非表明本色语文要与言语的人文性、情感性决裂。说到底,本色语文是言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和融合。只有统一,才是本色的终极涵义;只有融合,才是本色的真正澄明。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出现钟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是密不可分的。5.本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回归,毋宁说是一种扬弃——语文这一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与时俱进、动态成长的意义集合。倡导本色的语文,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更不是一种历史的复辟。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语文的本来面貌、原初模样。语文本身就在不断成长中,就像老年不能回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