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的设计方案(一)、基础知识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结论:。思考:1、欧文顿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研究,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分离?2、在做出假说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2.资料二: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得出结论: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思考:研究细胞膜的成分时为什么选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结论:。思考: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的尾部组成,请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将磷脂分子放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在空气-水界面上会怎么样铺展?请你在右侧画出磷脂分子的排列情况。(2)细胞膜中的磷脂是连续的两层,试分析细胞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可能的排列方式是:()ABCD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但是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6.资料六:时间:1970年人物:LarryFrye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并且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7.资料七:时间:1972年人物:和提出:细胞膜结构的模型。8.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______朝向两侧,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9.蛋白质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________。(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10.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叫做糖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11.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和结合成的。(二)、拓展延伸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察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答案:C。2、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磷脂和多糖B.磷脂和蛋白质C.蛋白质和核酸D.蛋白质和多糖解析:利用化学中的相似相容原理,可知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溶解说明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有脂质。能被蛋白酶水解,说明有蛋白质存在。答案:B。3、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解析: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脂质。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里含量最多的是脂质。答案:A。4、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A.选择透过性B.一定的流动性C.保护性D.主动运输解析:本题考察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答案:B。5、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