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生朗读技巧>>开题报告新伙场小学王晓颖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通过此项研究,积累朗读指导经验,指导教学。2、实践意义:⑴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会课文内容;同时能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⑵朗读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二、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为指导,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紧扣新课改总体要求,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三、实验目标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在指导小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地设境,大胆地取舍,有效地点拨,经典的示范,耐心地等待,宽容地评价等策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从而构建师生共奏一曲曲悦耳动听之歌的语文新课堂。具体目标:⑴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带着感情色彩朗读课文。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四、实验的内容与方法1、课题的表述和含义。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是把无声的书面评议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2、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指导技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学会几种常见文体朗读方式,运用“四步朗读法”进行指导。难点是表情朗读的指导,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形象,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受到思想的陶冶。3、实验方法。调查法:采用调查采访、抽卷问答的方法,进行摸底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便于制定相应方案。行动研究法:是着眼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将行动研究法的思想与朗读训练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撰写阶段总结报告及科研论文,积累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实验法等。五、实验原则1、方向性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认识的基础。理论是认识的升华。3、继承与创新原则。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取人之长为已之用,同时开创自己的特点,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六、实验进度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选题和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实验班级,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教育实验。第二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月)整体实验开始,加强学生朗读技巧训练。第三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论证、评估、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七、保证措施1、教研人员情况。课题承担人王晓颖,毕业于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通过函授考试获得中央电大获得本科学历,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名列前茅,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2008年和2010年两次荣获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有2篇有关语文教学的省级论文获奖。2、其它情况,本课题研究的是小学教学工作活动。易于观察研究,便于积累材料,分析对比。以《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理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课文朗读指要》为理论原则,进行对比研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