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有效教学”是继“素质教育”之后又一热门话题,但对于何谓“有效教学”,许多论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着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率的关键,有的认为有效教学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的认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等等。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来看,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的到来,而出于自我保护和急功近利,又拼命地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狂奔,教学低效和无效本身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对有效教学进行探讨,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它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落实素质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有效教学提出笔者之管见。一、有效教学的意义笔者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投入与支出比率的最大化。效率不高就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要求师生在共在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在教师谈出教学活动的后续活动中,学生用于巩固和延伸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少,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使教师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路途上,重塑自我,成就自己。有效教学,旨在增效,它不仅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更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二、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区别无效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有专家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效教学的现象普通存在。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地被改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有效教学强调教学必须有效,有效教学要求老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学习有效、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无效教学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扑灭学生的求知热情,甚至会伤害学生稚弱的心灵,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探寻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地备课,有效地讲解,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开展师生交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有效教学,更要实施有效教学。努力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学习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睿智的光彩,传承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二是加强教学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教师,我们天天置身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拥有专家难以拥有的活生生的课堂、学生和家长,如果我们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搞好有效教学,避免无效教学。第三,教师要学会反思自我,学会听自己的课,建立自己的“教历”,要从无效教学的盲区中跳出来。总之,时代呼唤有效教学,素质教育在呼唤有效教学,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或参与者,应调整教育思想,巩固专业精神,塑造专业人格,必须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