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芙蓉楼送辛渐》有感----探寻古诗的创新教学方法托里乡沙山子小学:吴秀丽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巨轮的转动而停滞,反而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新课程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大量的优秀诗文也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让前人的诗文适应现代的教学,就需要教师们探寻古诗的创新教学方法,用新理念去教古诗。我将古诗的教学细化为四大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背诗文,多积累。针对《芙蓉楼送辛渐》这篇古诗教学,围绕新课标,我是怎样具体进行古诗教学设计的。下面谈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此课古诗教学后的反思。沙山子小学的教务主任谈建英说:“本次2014年秋季课堂教学能力大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举行。每位教师要熟知教材,现场抽签,只给一晚上的准备时间,自制课件”。谈主任讲道: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长久以来在小学阶段占有一席之地,诵读优秀诗文滋养了无数学生,对他们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次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有9名教师上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现代文、古文和古诗。而我有幸抽取了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芙蓉楼送辛渐》。初次,上古诗体裁的赛课,心头如一团雾水,不知如何着手。静下心来,回想以往在教学古诗时的经历,并从中总结的可行方法,心里顿时平静了些许。我得知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新大纲还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古诗的学习要从单纯的生吞活剥和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去感受古诗中的包罗万象——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人伦情义……对此课,我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小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一、课前查询知诗人新课标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室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通过查找资料,知道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著名清官、身在朝中却不同流合污。并且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这有助于理解“冰心”和“玉壶”,即便“洛阳亲友如相问”,也要“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胸襟表白。作者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对学生理解作者的坚强、乐观、洁身自好、高洁清廉的好品质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二、介绍写作背景解诗题新课标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解诗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思考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形,再引导到这首诗的诗题的意思。在解题《芙蓉楼送辛渐》时,学生较易理解。在介绍当时写诗的背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