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的困惑一、客观因素。现在小学生英语出现课程分配不均,每周三节的英语课根本不够满足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学的要求,而且受学生学习水平和其他主要学科的制约,一般只能艰难的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不多,使用的机会就更少,缺乏语言环境。学生运用的机会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减弱,而课堂上,学生运用任务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主要原因是受班级人数的限制。《标准》指出:班级容量一般不超过40人/班,而实际上我们每个班都超过四十人,即使每堂课有二十人展示自己,也不过是班级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二、合作交流方面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依赖性较强,他们参与任务活动的热情不高,导致任务型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好任务活动。三、教学方面1.两极分化严重差生难补一般情况下,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几乎每个学生都对其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可渐渐地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学生就不爱学了,形成了差生,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个时候若不及时相助,在他们当中的很多可能这辈子就讨厌英语了。我们还可这样说,小学开始设英语出现的差生要大大多于在初中开设,因为小学英语课时少,学生学习能力弱,但目前的英语教材难度却比较大。在学生那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给扼杀了,这是何等残忍。但我们作为小学英语老师对转化差生常常爱莫能助,因为由于课时少,每个老师任教的班级和学生就相应增多,所以常常是顾此失彼。再加上目前英语教材的编写方式的和授课方式,使补差工作更加难做,因为现在的英语教学,它以积累语感为主,每堂课容量大,知识点多,不断积累,不断滚动,一些学习习惯差的人一旦拉下,简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补起,不像以前的教材,输入的信息量极少,做的练习也是机械死板的句型转换,补课还是比较灵验的。2.家长与英语老师缺乏沟通应该说,现在的学生家长素质多数较高,但要懂英语就寥寥无几了,稍懂一点的也是以自己以前学习英语的方式来衡量、评价我们的英语教学,他们不理解子女学了一学期英语只会叽里咕噜说几句,不会写,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说实在的,从教师上课所付出的劳动强度看,灌输式的应试教育远比整堂课“说、唱、玩、演”的新型活动课轻松多了,前者的课只要稍微懂点英语谁都会上,可后者对教师的个人素质、组织课堂能力的要求就高了。学校每个学期都有一次家长会。对于家长会,好像都是语、数主科老师的专场演唱会,家长们都成了语、数老师的fans(粉丝)了。其他科的老师好像在这场演唱会中,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有些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及时与英语老师沟通、交流,这样的做法也言传身教的影响自己的孩子。英语课在初、高中是作为考试科目,家长都能明白它的重要性,但在小学,学校、家长对英语科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深刻了。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初中还可以重新学英语,在小学没学好不是很重要。在我教的班级里能主动和我联系的家长估计也就一个手能数过来的,家长对他们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显得是那么不在乎。与家长沟通,我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让自己不知如何是好。3.教学评价方面小学英语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以一张书面试卷来武断评价学生。但具体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没有成熟的方案,大家都在摸索,本来教材问题,我们老师可以自己改编、加工,让它们优势互补,譬如说,大家知道,要真正学一门语言,一定要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精髓,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基于这点,一个合格的英语老师肯定也是一个英美文化的热爱者和传播者,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对这些域外风情,如感恩节、圣诞节、数字13、英文流行歌曲等极为感兴趣,这些熏陶给学生的精神愉悦是深沉的、持久的。而这些教材上涉及却很少,本来我们老师可以补充,但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如全区调研、学校调研,而这些考试都是死守一种教材,我们就不敢“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