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执教:杨东教学目标:1、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继续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对比在表达作者情感变化中的作用。3、初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由课文插图引入,激发阅读兴趣。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知道他是谁吗?2、鲁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故乡》中对图中的情景有这样的描述。(课件出示)3、齐读这段话,说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过渡:这就是少年时期的闰土,(揭示课题,齐读)想进一步认识了解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吗?二、读课文,了解闰土的特点,学习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2、学生自由汇报,师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止台板书。(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3、针对板书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研读练笔:课件出示:闰土是一个的孩子。(1)先完成填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能表现闰土的这一特点,作者是怎么写的?借用作者的写法以这句话为总起句把相关内容写成一段话。(2)学生动笔写,师巡视并指导。4、汇报展示。(着重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来表现闰土的这一特点的,然后再看看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的,进一步加深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的认识。)5、老师也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一段话,想看吗?我觉得闰土还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板书:见多识广)然后课件出示师所写的这段话。(1)自读这段话,想想这段话是怎样来写闰土的见多识广的?预设:A列举了闰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①除了刚才提到的“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儿还写到了闰土的什么事?(海边拾贝、看跳鱼儿)②这四件事在课文中是作者直接写出来的吗?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语言)B通过对比来表现:①如果说闰土是“见多识广”的,那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我们——(用四字词概括: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这样一对比,更突出了闰土的见多识广。②你如何理解“我们看见的只是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③通过这样的对比,你能读出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三、拓展阅读,课外延伸。1、“我”与闰土的相识与相知,到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那么,二十年过去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的时候,闰土会是什么样子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一段描写中年闰土的语句。)2、这就是中年时候的闰土,与当年的闰土可谓判若两人。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一读,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3、说明: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虽然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但这是文学作品,是经过虚构想象的,所以文中的“我”不能说是鲁迅本人。四、总结本课。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