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中西方思想的嬗变马云所谓全球视角是一个哲学名词。哲学讨论更多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因此,全球视角实际上是在寻找各种人类文明演变中的共性,并用共性这一全新的视角去进一步解释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其功用是驳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中心论历史观该历史观认为人类文明诞生在欧洲,欧洲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欧洲的文明才是最先进的文明。但当我们用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时,会发现,人类的文明有很多的共性,并非哪一种文明是最好的,各种文明相互交融、并存发展。我们应该承认并支持全球视角下多元文明并存的历史观。回观中西思想史,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中西思想更多的是异而非同。那么,中西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笔者认为中西思想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在朝人本主义方向的趋势演进发展,且演进的过程很是相似。首先,中西古代思想的演变。就其背景观之,似有相同之处。中国东周列国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宗法制、分封制瓦解,神化的周天子地位日益下降。士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关注更多的是诸侯国内的人民;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人们更加追求个人的利益与人的物质要求;思想文化上,私塾开始建立,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更多的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所增强,不再人云亦云。在此背景之下,产生了代表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突出了人类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爱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用爱去诠释国家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的重要性,要求君主务必以民为本。这种原始的人本思想并非当时的世界所独有。就在同时,西方世界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文明,也诞生了人本思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由于雅典特有的背景,尤其是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经济上工商业奴隶主势力的发展,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思想上更多的思想家关注人类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善于辩论为特长的智者学派诞生了。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由过去的以神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之上,苏格拉底又进一步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文主义,有思想力的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而品德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教育。因此苏格拉底坚持教育民众以知识,并希望民众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美德。苏格拉底完全是以人的道德指引社会发展。将哲学从神的高度降到了人的高度。他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提升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理想国》提出的很多想法不切实际,却让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的智慧与思考的独立性。人文主义在发端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早期的理性主义。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至高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发展了早期的理性主义。综上可知,中西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早期的人本主义。只是,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程度也不尽相同。从内容上看,西方人本主义是搭建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文主义可以说是人本主义更充分的体现。而东方人本主义是搭建在君主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更多体现的是君主为核心的仁政。因此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更加高于东方人本主义。其次,中西步入世界近代的前夜,其产生的背景可以说大相径庭。随着中国专制主义不断的发展,至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时,中国的思想完全是为专制主义服务,以君主个人的统治为核心。尤其是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将君主神圣化。用一个天理这样的虚无名词,去解释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要求民众要完全服从于天理,完全服从于君主,背离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实为君本主义。而西方,随着基督教世界的堕落腐化,禁欲主义、原罪主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现实生活的抵制,而教皇与教会的权力日益世俗化,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基督教世界的表面与实质。表面依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实则跟随现实世俗化浪潮。世俗化浪潮发展首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威尼斯等城邦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市民阶层由此发展壮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市民阶层在社会生活上追求的是现实而非虚无。市民阶层的势力不断壮大,在政治上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