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教学。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发展。我在教学中,也尝试了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结合《乙酸》一课的教学谈一下我对自主互助学习的体会。在课堂导入方面。我为学生展示几张非常诱人的糖醋鱼图片,在学生感到垂涎三尺非常想吃的时候,于是我提出:糖醋鱼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其中加入了很多调味品,都有哪些呢?糖、醋、料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调料的主要成分---乙酸。在探究乙酸的酸性时。我首先以味道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糖醋鱼都有哪些美妙的味道?酸味来自于哪一种化学物质?为了探究乙酸的酸性。小组讨论:如何验证乙酸的酸性?强酸还是弱酸?”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探究酯化反应时,我又以糖醋鱼的味道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糖醋鱼之所以这么美味是因为制作中不仅放入了醋还放入了料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放料酒?香味来自于哪些化学物质?同学们想不想制取这种有香味的物质呢?”为此我设计了第二次探究活动:演示实验。在我操作的同时讲解注意事项,学生进行观察。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事先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变为红色。(主要是因为乙酸乙酯是无色液体,让下层液体有颜色便于学生观察油层现象,同时让学生也感知了乙酸乙酯是一种比水轻的有机溶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外,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另一作用具有隐蔽性,学生很得知。于是我做一个演示实验,震荡反应后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想象,自己得出饱和碳酸钠溶液还有除去杂质乙酸的作用。最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由于此反应原理较难,所以由教师讲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和方程式。之后根据此实验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实验的一些深入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实验和酯化反应设计,由小组进行探讨完成。并且对此实验及酯化反应的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巩固。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生活质量,更广泛的了解乙酸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我设计了食醋妙用大家谈: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反思: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为味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这节课作为我的教学内容有更大的意义。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高中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因此这节课显得更为重要。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一道菜入手,引出所要学习的物质,并且贯穿始终,体现出乙酸的主要性质。也是本节课的我比较满意的一点。通过本节课主要相让学生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另外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酯化反应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由于条件的限制,所以本次没有安排分组实验,所以是一个遗憾之处,但是在后来的实验课中进行了弥补。第二,对学生的探究讨论能力估计不够到位,导致在小组讨论时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几个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第三,有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够科学,学生在理解上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第四,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我向学生提出:通过我们的实验和分析,再想想糖醋鱼的酯香味,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