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馆式”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研究的起点为课堂教学中的4个突出问题: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2.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够,解决更少。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学生是怎么想的。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3.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小组讨论?……常常带有盲目性。4.教师对学生的差异往往束手无策。即使有关注,也只是在学业成绩上,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寻找研究的方向:其一,目标维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其二,空间维度——全国、上海市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其三,时间维度——回溯过去,审视现在。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作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归纳后,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上海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中小学中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当今的许多教学改革与它有共同点。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当我们茶馆式教学,以及之后产生的许多教学改革重要贡献在于:改变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学科体系为线索,变成了学生的学习为线索,提倡“七嘴八舌”,强调对话。即段先生所说的“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然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一种教学方法很难概括所有学科、学段、课型的教学。只有继承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的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后的茶馆式教学称为后“茶馆式”教学。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假设为:1.教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文本、实验,以及电脑开发的教学资源等。2.任何学生,学习任何知识之前,头脑里都不是“空”的,都有他们原有的知识、经历。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缘由。3.总有一部分内容学生是自己能学会的,只是学科、年级、学生的不同,自己能学会的有所不同。4.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上,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生的差异有的能分层,有的分不了层。5.一种方式、方法、手段不能适合所有课堂教学。恰当的方式、方法、手段能提高教学效能。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后”在何处?即对“茶馆式”教学的发展在哪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发展。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1、教学方式更加完善。茶馆式教学仅为一种学生习得的方式——“书中学”。即有意义接受性学习,获得间接知识。新课程推进后,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即“做中学”方式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说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学生获得为直接知识。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面对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组织方式,差异已为教学资源。然而,独立学习已不局限于“读读”,小组合作,可以面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茶馆式教学有教师讲解用时规定,学生先学都是从“读读”开始,任何课堂教学的顺序都是“读、议、练、讲”。这样,必然会遇到学科、学段、课型、内容不同的困境。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1)不确定“读”、“练”、“议”、“讲”等的教学用时。(2)不拘泥“读”、“练”、“议”、“讲”的等应用完整。(3)不规定“读”、“练”、“议”、“讲”等的教学顺序。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3.教学手段更加多样。除了学习任务单等手段之外,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讲台之上的开发,如“PPT”等,还有讲台之下的开发。主要变化为:二、后“茶馆式”教学“后”在何处(1)独立学习功能应用。学生将从单一的文字学习,到文字、图像、录音、录像多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