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传统婚姻有“六礼”莫振良婚姻礼俗是人生的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礼记·昏义》说:婚姻“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所以,古人创设了一整套繁冗复杂的婚姻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婚姻礼俗。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礼俗可称之为“六礼”,大体形成于周代,据《仪礼·士昏礼》记载,这“六礼”按其顺序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发出求婚的意思,就是俗称的“提亲”“说媒”。《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郑众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如果女方同意议婚,男家则要请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正式行聘。据史书记载,周代以前,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纳采”所用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家纳采用羊羔,大夫家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逐渐改为用雁。因为“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婚礼谒文赞”)。到了秦汉以后纳采的礼物就多了起来,据说有三十多种,诸如合欢、胶漆、鸳鸯、九子蒲、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苇、棉絮、卷柏、嘉禾、鱼、鹿等等。这些礼物都象征吉祥的意义,如合欢取合家欢乐之意,胶漆象征夫妇如胶似漆,棉絮比喻娶妻柔顺等等。“问名”,这是婚姻礼俗的第二步。女家接受了纳采的礼物,就表示初步同意结亲。接下来,男家要托人携礼物前往女家“问名”,即问清女子名氏、排行、出生年、月、日、时,即过去所谓的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即迷信所说的“批八字”。还要问清女子生母的姓氏。古人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十二属相相合相冲之说,“批八字”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木命碰到火命、水命碰到土命,这是五行相克,不能缔婚;属龙的和属虎的为龙虎相斗,属狗的和属兔的是狗兔不合,都不能成婚。其他还有面相、手相等等,虽然正式问名不能涉及,但也最好设法查访、考虑。据传王昭君本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但是画家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多画了一个痣,便未被皇帝选中,只能远嫁胡天朔漠的蒙古。同时问清女子生母的情况也很重要,这包括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甚或妾所生,等等,这对女子的身价影响极大。口头问名后,男女两家要交换“草帖子”,也就是互相通报各自情况的文字资料,内容包括家族三代的官衍、财势、男或女的生辰年月等等,以示庄重。“纳吉”,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问名之后,经过占卜、“批八字”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认为各方面都合适,即所谓“吉兆”,男方就要备礼物派人通知女方,这就叫“纳吉”。如果不是“吉兆”,这桩婚事就告吹了。“纳吉”其实就是男方去女方家确定婚约,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订婚”礼俗。“纳吉”之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之事就不能随便终止了。宋朝以后,行纳吉礼要“起细帖子”,即比“问名”后的“草帖子”更详细地“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相当于确定婚约的文字协议。“纳徵”,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这就是“纳徵”礼俗。也称之为“纳币”“大聘”“过大礼”等等。《仪礼》讲:“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只有这项礼俗完成之后,男方才可以娶过女方来。据史书记载,纳徵的礼物越来越繁杂,愈演愈烈,以至于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里说:“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这是封建时代买卖婚姻的产物。“请期”,男家送聘礼后就要和女方确定合婚的具体日期,确定日期后要准备礼物请媒人通报女方,也称之谓“提日子”“告期”“送日子”“探话”等等。成婚的日期不是随便确定的,要像“问名”后的占卜一样进行婚姻礼俗中的第二次正式的迷信活动。这次要解决[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的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举行合婚仪式的最佳时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的人选。占卜的中心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