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常见的虚词有一下十个:之、其、而、以、则、乃、于、然、焉、为之之1、代词:①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②代物例如: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③代事例如: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2、动词译为:去、往、到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3、助词①、结构助词有的翻译为“的”。例如:臣之妻私我(《邹忌讽齐王纳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如: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望吏之师攻宋,为与此同类。(《公输》)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译。例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④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1、代词①、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它”,“他、她、它(们)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副词:用在句首表揣测语气或加强反问语气,译为:“大概”“难道”。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而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论语》)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表转折关系译为“却、但是”如: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表修饰关系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④、表顺承关系译为:“来”或不译如:启窗而观(《核舟记》)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执策而临之(《马说》)⑤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如:学而时习之(《论语》)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2、连词①、表示目的,译为:“来”。如: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表示结果,译为:“以致”、“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则1、连词①、表承接译为:“就、那么”如: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②、表转折译为:“却”如: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③、表假设译为:“如果”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2、副词:表推断译为:“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1)必以分人()(2)何以战()(3)欲以子之梁国而...